《社戏》重点片段赏析与教学

2023-06-20 20:02: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戏》重点片段赏析与教学》,欢迎阅读!
社戏,赏析,片段,重点,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戏》重点片段赏析与教学

作者:李惊梅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12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月下出航,鲁迅先生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深夜归航,又以生动比喻描绘行船的情景,极富童话色彩。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孩子们的自由天性充分得到彰显,对此,不再赘言。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对观看社戏这个片段的评析都很简略。如江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只有这样一句话:作者写看戏的情况,把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写得波澜起伏,情景交融。是的,粗略地读去,许多人会以为看社戏段落,作者似乎没有像以上两部分内容那样,作细致逼真的描绘,以至于以为只是平淡的叙述,推动情节的发展,甚至只是为下文的深夜归航偷豆一个铺垫,形成行文的波澜。难道这部分内容真的只是一个陪衬吗?笔者不以为然。 从社戏的内容来看,的确不精彩:想看的没看到——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许多时都不见;看到的多是不感兴趣的小旦咿咿呀呀的唱,老旦是我最怕的东西,偏偏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来唱;当算得最好的一折就是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被鞭打了。并不精彩的社戏内容,在作者笔下原汁原味地一一道来,要知道,这都是以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的,非常鲜明地反映着孩子的喜好:喜打斗、爱热闹,要的就是好玩两个字!对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加掩饰,这就是孩子的率真和坦白!

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社戏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是很小的:疲倦了,只想喝豆浆提神;多打呵欠了”“只管自己谈话,台上的表演已不入眼;双喜他们破口喃喃的骂,终于熬不,在骂声中回转船头。这就是孩子,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没有任何顾忌,没有一丝虚伪,终于在戏还没有结束就扬长而去。虽然嘴上骂着,可一旦离去,情绪照样不受影响,如来时一样开心欢快。这就是孩子的单纯和透明!

所以,我以为,高明就在于社戏本身并不精彩,而鲁迅先生却能出神入化地把看社戏过程写精彩。同样还是运用白描手法,把角色的表演、孩子的心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整个看社戏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如文中这样的一句话: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学生们读到这一句时没有不笑的。为什么?为孩子真实而幼稚的心理,更为鲁迅先生毫不雕琢、简洁传神的文字。再如写老旦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一个字,一个不料,把孩子对老且的不喜欢表露无遗,让人不禁为孩子的率直、坦诚甚至粗野发出理解的一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可见,看社戏的内容虽然没有诱人的色彩和丰富的听觉形象,但同样精彩纷呈,尤其是这群孩子天真质朴的性格得到了生动表现,有力地突出了作品主题,值得细细品味。

如何使本片段的教学与其内容相得益彰,同样精彩呢?我的设计是: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内容,明确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的。学生很快讨论得出,是从演员和观众两方面进行描写的。接着引出下面一问:写了哪些角色,观众对他们的表演反应如何?不急于回答,投影出思考题:

根据上联,结合课文内容,请对出下联,看谁对得最好! 上联是:老旦出台,扫兴。

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很清楚,既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情况,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能力(前半句是角色方面,后半句是观众方面),还很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本单元的诵读欣赏安排的是对联赏析),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也极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我设计的答案是:小丑登场,开心。上下联结合起来,概括了当晚社戏中两个最值得一提的角色的表演:前者为最怕,后者为最好,相映成趣,对仗也很工整。学生们先是小组内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指点,共同推敲。然后是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小生上场,疲倦”“小生登场,想睡”“小丑被打,好笑”“小丑上台,高兴”“小旦咿呀,没劲”“老生打仗,失望等。有的学生别出心裁,把没有看到的表演也概括出来了,如铁头(老生)不翻(筋斗),没趣”“蛇精未见,难。当然,在学生回答时,还要求他们说出依据,并倾听其他同学的点评,这就必然要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达到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这一片段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师课前应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作者意旨,并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才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凸现语文魅力的课堂! 李惊梅,语文老师,现居江苏宝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bb9a56ea5e9856a561260d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