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天安门”

2023-03-17 18:01: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为什么称“天安门”》,欢迎阅读!
天安门,为什么
为什么称“天安门”?

----------史家称其涵国泰民安思想



中新网29日电 近日将要修缮的天安门城楼建筑不但经过多次重建,而且它的称谓在不同时代也是不同的。 据新华社消息,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天安门建成时,称“承天门”,在黄瓦飞檐三层楼式五座木牌坊的承天门正中,挂的是“承天之门”匾额。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那次大规模的重建,将承天门更名为天

那么,清朝为什么要把“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呢?原来,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除采用其它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作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天安门不同年代的名称



新华网北京28日电天安门城楼的建筑不但经过多次重建,而且它的称谓在不同时代也是不同的。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安门建成时,称“承天门”,在黄瓦飞檐三层楼式五座木牌坊的承天门正中,挂的是“承天之门”匾额。清顺治八年(1651年)那次大规模的重建,将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上悬挂的是“天安之门”字样的匾额。

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又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之”字,字体也相应扩大。如汉文“天安门”中的“天”字,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增大了一倍。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字。1987年,在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厂露天仓库中,发现一块有刀痕字迹与木质裂纹的“天安门”匾额。据考证,此匾可能是自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天安门时挂上至1949年北京解放,其间,匾额字体虽几经变化,但木匾并未更换。

那么,清朝为什么要把“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呢?原来,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除采用其它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作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完)



天安门城楼的历史沿革



新华网北京28日电追溯天安门城楼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

北京,唐为幽州,辽为燕京,金代为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清称北京。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个朝代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最早对天安门建筑有间接影响的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兴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元大都略呈长方形,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其中大城南面三门正中的门为丽正门(即今正阳门);皇城的南门则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今天的天安门。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统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朱元璋驾崩后,其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把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正式开始,至永乐十八年(1420)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其中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即为今天的天安门)

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其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



1


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才由工部尚书白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完)

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蒯祥



新华网北京28日电天安门城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设计者蒯祥生于明初洪武年间,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其父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工匠。蒯祥深受父亲的影响,30多岁即“能主大营缮”,是位造诣很高的木匠了。

《宪宗实录》记载,蒯祥“一木工起隶工部,精于工艺”。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城时,蒯祥同大批能工巧匠一起被征集到北京。由于他技艺超群,在营造中充分发挥出建筑技艺和设计才能,很受督工(建筑师)蔡信等人的重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宫宫殿落成,蒯祥便被提升为工部营膳所丞。

在北京宫殿的营建中,先后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工匠。除工于设计的蔡信、瓦工出身的杨青(官至工部侍郎)外,还有与蒯祥同时代的著名雕刻石匠陆祥等。在宫殿初建阶段,蔡、杨二人起了很大作用,但他们当时都年事已高,而蒯祥正值年轻力壮,又工于计算和绘画,在蔡信、杨青去世后,大量的皇家工程就都由蒯祥主持。明成化年间,重建承天门时,蒯祥是设计者,并参与了施工。以后,蒯祥还多次负责主持对承天门的修缮。

蒯祥不仅对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已达炉火纯青。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就连明宪宗皇帝也很敬重他。1420年,承天门建筑完工后,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称他为“蒯鲁班”。后来,蒯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在他任职期间,先后搞了不少修建工程,包括明英宗正统年间重建三大殿,明景宗天顺年间兴建裕陵。“凡店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者”“凡百营造,祥无不与”《宪宗实录》中这样评说。

蒯祥的人品也受众人称赞。他官职大了,仍为人恭谦正直,俭朴如初,就连出门也从不坐轿。晚年,他主动辞官隐退,但每当有营造工程向他请教时,他还是热心指导或亲临现场。蒯祥死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终84岁。过去北京曾有一条蒯侍郎胡同,据说他曾在这里住过。蒯祥的后代子孙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直到晚清时,仍有“仅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完)



天安门城楼有九门

西直门、东直门、朝阳门、阜城门、安定门、德胜门、崇文门、宣武门、正阳门。



在当时,这九座城门走九种车。

西直门走“水车”,每天由玉泉山拉水进西直门,城门洞里还刻着水波纹,寓意“水” 朝阳门走“粮车”,南方的粮食从水路运到通县,然后装车进朝阳门,门洞里刻着个谷穗; 阜城门走“煤车”,煤矿在京西门头沟哇,得进阜城门,门洞里也刻着个图案,是一枝梅花,代表“煤” 东直门走“砖车”,那时候,砖窑都在东直门外; 崇文门走“酒车”,那阵儿卖酒都得到崇文门去上税; 宣武门走“囚车”,宣武门外菜市口是刑场,门口刻着仨字儿“后悔迟”。要细一琢磨还真对,你想啊,犯人押在囚车里,一出宣武门就交待啦,再后悔可不迟了嘛! 德胜门和安定门走“兵车”,发兵打仗出德胜门,收兵回来进安定门。这是借字朝音找吉利。出兵得胜了,收兵,安定了。多好啊,可也不准,有时候出德胜门„„也让人家给揍回来! 正阳门走“龙车”,就是皇上坐的车。皇上什么都带个“龙”字儿,坐的车叫辇,也叫“龙车”,睡的床叫“龙床”穿的衣服叫“龙袍”,戴的帽子叫“龙冠”,眼睛叫“龙目”,耳朵„„就叫耳朵!怎么?一叫“龙(聋)耳”,就什么全听不见啦!正阳门,俗称前门,居中



这就是九门走九车。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b79e241be1e650e52ea997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