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是吟诵》,欢迎阅读!
美妙的吟诵世界
徐健顺《小学语文教师》2010.09
先请大家看一些古画:这是宋代梁楷的简笔画《太白行吟图》,几笔就把李白勾勒出来了;第二幅是明代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下面是清代的《春园吟诵图》《风雪吟诗图》;然后是当代画家范曾的《屈子行吟图》;下面是《诸葛亮行吟图》《白居易行吟图》《贾岛行吟图》„„给大家看这些画是为了说明,在我们的国画系列中有一个题材就是“行吟图”。我也曾去搜寻过有没有“诵诗图”,有的,但我只搜到过一幅。“行吟图”有几千幅,它是国画的一个传统专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自古汉诗皆吟咏!
我们汉语的诗词歌赋,以前都是“吟咏”的。100年以前,也就是1910年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而所有认字的中国人都是会吟诵的。吟诵是从先秦时期就有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汉语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
在古代,一首诗有成千上万个吟诵调,村村不同,人人不同。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巨大宝库,可惜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 吟诵的历史
关于吟诵的最早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永言”,就是说汉语的歌曲,就是把说话拉长就可以了,“声依永”就是说音乐是按照拉长的说话来进行的,“律和声”就是把这些声音放在音律上、音阶上。这就是中国式的作曲法。把英语拉长能作出曲吗?不可能的。英语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旋律特质,所以把汉字的声音拖长,就很容易作出曲来。
第二个对吟诵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是孔子。在孔子之前,周代是礼乐文化,凡政治、外交、宴饮、祭祀等等场合都有乐歌相伴,主要是《诗经》,而这个“乐”是配有一个大乐队的,还有仪仗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到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没有乐队了,怎么办?孔子发明了一个人也可以实现礼乐文化的办法,这就是抚琴而歌。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张琴,弹着琴教学生学《诗经》,这就是个人的吟诵。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性质,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为什么说是秘密之路呢?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代时,政府又向民间征集书籍。那些书是他们埋在后院里传下来的吗?不是的,很多是用吟诵的方法记在心里,代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等政府需要时,又重新誊录出来。 屈原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行吟江畔,形容枯槁”,屈原的作品《怀沙》《哀郢》《离骚》等都是在汩罗江畔先吟成,而后誊录下来的。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学上的楚辞时代,全中国都在唱楚歌、吟楚辞,楚辞成为全国的流行歌曲,刘邦、项羽都唱楚歌。这个时代一直到汉武帝时才结束,结果,全中国的诗人都学会了用吟诵来创作。吟诵从此成为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式。到魏晋时代,所有的文人都吟诵了。
唐诗是吟出来的!大家去翻看唐诗,“吟”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白居易说:终日歌吟如狂叟。„„诗是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四”。鲁迅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其中一句是“怒向刀丛觅小诗”他说他要写诗了。怎么写呢?“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说明鲁迅写诗是先吟的,吟成后才要找支笔写下来,这也就是古代诗人通常的创作方式。古人每天都会吟诗,吟得好的才笔录下来,不好的就过去了,所以诗是吟出来的。
吟诵是从先秦开始,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古诗词的诵读方式和创作方式。
1
什么是吟诵
汉语诗歌有四种表达方式:唱、吟、诵、念。
“念”就是用口语来读;“诵”是比“念”更清晰、更准确、更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唱”,大家很熟悉了,就是用一定的旋律来唱古诗词;那“吟”是什么?“吟”和“唱”在听觉上很不一样,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其本质区别就是:“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无论是唱歌的人还是听歌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曲上,在节奏、旋律上。因此有些词写得很烂的歌,我们也唱,听不懂的我们也唱,只要旋律好我们唱。外国歌,完全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也在唱,完全不在乎歌词。现在歌星在台上唱歌,一边唱“哎呀哎呀我要死了”,一边对观众喊“这边的朋友们好!那边的朋友们好!”台下的人也高兴得很,没有谁在乎歌词。
“吟”则不同。“吟”是想把词说明白,但是光说又说不明白,只好拖长了腔唱,就是“吟”了。“吟”和“唱”的根本区别又带来一系列小的差异,比如说,“唱”是有节奏的,“吟”是没有均分律动的,谁说话打着拍子啊?该长的时候长,该短的时候短,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忽长忽短,忽快忽慢,和说话一样,这就是“吟”。“吟”是即兴的,没有谱的。“吟”一定是旋律很简单的,因为旋律一旦复杂,大家的注意力就跑到旋律上去了。但这个旋律放到不同的词句上,又是有变化的,根据字音和思想感情变化而变化,所以又变化多端。“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那一套的。比如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现在说诵。诵分两种:朗诵和诵读。
朗诵是上世纪20年代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通过话剧和朗诵诗而发展定型的,在中国的历史不到90年。诵读是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方法,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诗文的创作方法来读,怎么创作就怎么读。诵读和吟咏合起来叫吟诵,诵读没有曲调,吟诵有曲调,两者除了这一点区别,其他都一样。除了现代诗歌是朗诵的以外,以前的诗歌都是吟诵和唱两种方式。明代以前的唱法没有了。当一种唱法失传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吟诵它。用什么方法创作的,就该用什么方式欣赏它、学习它。古诗文是用吟诵创作的,现代诗文是用朗诵的方法创作的。因此我的看法是,古代诗文要吟诵,现代诗文要朗诵。 现诗文声律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声音,这就是语音。我们通常把语言等同于文字,而忽略了这一点,实际上,语音才是最重要的。语音与语义有密切的关系,语音是表达语义的重要手段。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重音语言,也就是有重音没声调,英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重音和重音节奏——音步。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声调语言,有声调没重音。汉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声调和声调节奏。汉语还是声调英语中的旋律型声调语言,和音高型、音长型声调语言都不一样,汉语的声调是婉转变化的。所以,汉语传情达意,就是用声调的婉转变化来实现。古人非常重视声韵之美,现在我们都不讲究了。所以现代汉语不美了,不高雅了,不好听了。
汉诗文是最讲究声韵之美的,翻翻古代的诗话,触目即是,都在谈这个。古诗文用来表达语义的这些声音手段有很多,我这儿简单的讲讲。
1.平和仄。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所以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
2
2.长和短。普通话的语音只有一种长度,古代的音有三种长度:平声是长的,仄声的上声和去声居中,入声是短的。所以古诗读出来是长长短短、短短长长,长短错落有致。
3.清和浊。现在普通话没有浊音了,但是长江以南很多方言中还是有浊音的。清音声带不震动,浊音声带振动,清浊相间,发音有对比之美。 4.高和低。这个比较简单,因为有声调。 5.轻和重。这个也简单,朗诵也将轻和重。
6.开口和合口:a是开口,i是齐齿,ü是合口,y是撮口。写诗的时候不可以乱用韵,高兴时应该用a这样的韵,不高兴时用i这样的韵。情诗情词大都是i、ü这样的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7.声母表情。声母是能表达感情的,古人写诗很讲究这一点的。韦庄有句诗“到死誓相寻”,连续用了s、sh、x、x四个唇齿音声母,多狠啊。这就是中国人的山盟海誓,用语音来表达。李商隐有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古人都说写得好,为什么?“更隔”两个字用得好:两个字都是舌根音,这就是哽咽。
8.韵母表情。古人写诗押30个平声韵,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豪放的、消淡的、缠绵的„„写诗不能乱用韵,诗是什么意思就得用什么韵。为什么?因为诗是吟诵的。吟诵的时候,韵母会拉得很长。我们现在看到诗印在书上,每个字的距离很近,就以为每个字读出来距离也很近。其实不是,古时候没有标点,如果有,古人一定会在大部分字的后面加一个破折号,因为,诗大部分字都拉得很长。押韵的字尤其拉得长。一拉长,这个音的情绪就得到了加强,所以韵很重要。
9.声调表情。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情绪。陆游的《钗头凤》上半阕都用上声韵,为什么啊?因为上声婉转,表达珍爱之意。下半阙转去音韵,因为去声决绝,表达无奈的痛苦。入声字的作用就更大了,古人说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什么是“顿挫”?就是说他爱用入声字,而且用得好。
因为吟诵才有格律,这是我的观点。因为吟诵才能体会声律之美,才能传达古人的心境,才能体会到我们母语是怎样传情达意的。三千年以来,汉语这种旋律型声调语言一直是用声调来传情达意的。但是自从我们引进西方的模式以来,把汉语当英语教,把表情达意的方式当成字义式的,而不是声调式的,从而失去了汉语表达情感的方式。
举个例子。人们一直认为《登鹳雀楼》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表达了盛唐气象,这就是朗读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我们看它的韵:ou,大家拉长3秒试试,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这个韵有哪些字呢?秋、悠、游、囚、幽、留、忧、愁„„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忧郁。再看入声字,这首诗一共20个字,却用了6个入声字,太多了。入声滞涩,短音顿挫,多用来表达痛苦、转折、强调等作用。这首诗开头就连用了两个入声字,定下了整首诗痛苦的基调。第三句是转折,首尾用一个入声字,这就是中国人表达决心的办法,用声调,用语音。这首诗用了很多开口的音,所以这种痛苦是豪放的痛苦。至此,我没有涉及字义,也没有讲解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但是,诗的情绪已经明白了。现在再结合字义的分析,就很清楚了。那么大的太阳都落山了,那么大的黄河都入海了,不回了,我的生命啊也将流逝可我多么想抓住时间啊,所以我要登楼,再登楼„„这是一首吟咏生命苦短的诗啊。我们朗诵这首诗,感受不到它的意义;但当我们吟诵它,体会就完全不同。我用山东诵调给大家吟诵一下:(因为打不了曲谱,所以省略)
一吟诵,就都出来了。因为诗本就是吟诵的王之涣本来就是吟诵着创作的这首诗。我们看简单的诗我们都会弄错,复杂的诗怎么办?所以,要吟诵。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b3025e65ef7ba0d4a733b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