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头

2022-03-28 21:42: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梅头》,欢迎阅读!
梅头


梅头“廿七”会市

梅头于2001年区划调整后划归龙湾区管辖,改名为“海城”。梅头早于宋代已有人口繁衍滋生。据宗氏族谱记载,其梅头姜氏始祖在大德元年(1135)从福建赤岸迁徒梅头黄盖山支脉马鞍山脚下的一个山坳内居住。该地三面环山成岙,因海涂滩头资源丰富,山地可种番薯,途滩可捕捉,出海可捕鱼,是个安居的好家园。从此定居下来,成为梅头始祖。 涂滩由海水涨潮涨落的冲洗和内河排涝之水的冲击,又受东南方的东山(横山)阻隔,滩慢慢升高,形成两条沙泥岗。南为前岗,北为后岗。于宋乾道二年,东岳观建于后岗东头,由此可见,当时人丁已旺,也有了道教文化的进入。

明清时的梅头在迭宕起伏中逐渐繁荣昌盛,终成为一个繁华的渔村小镇,人口随之稠密。百姓日出而劳,日落而归。已成一条生活铁律。但精神上仍贫乏、枯燥,后来释教、道教文化流传乡里,激发了百姓对信仰的祈求和渴望,精神上有了一种依托,一些民间节日习俗也应顺而生,形成一种全民参与,定期定时开展活动,随着时代变迁而成为一种地方习俗活动即梅头的“廿七”会市。

据《瑞安县志》记载,瑞安各地正月民间习俗排列依次为:初六、七小典下迎社神;初八、九汀田迎姜老爷;初十莘塍迎东堂司命及上下洪老爷;仙甲虞、周家挤、渔墩迎红庙神;十二、三塘卜迎东岳大帝;十四、十五汀田、西岙和山上迎陈招神下山;十五、六上涂村迎社神大排殿;十八梅头西门迎陈十四娘娘;—九鲍田南河迎张老爷;廿八碧山迎杨老爷;廿三、廿四和廿六、廿七来和堂、梨棣迎杨老爷;廿七梅头迎蛎神(注:梅头城堡由蛎石筑成,后岗迎东岳大帝、前岗迎硐主爷——威继光)。曹村、许岙迎杨老爷、许爷。

梅头“廿七”会市始于清乾隆年间。梅头巡检司在宋为管界巡尉,至元设巡检司,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组织,其功能以军事为主。明朝洪武建于崇泰乡梅头,为防倭寇入侵设司建堡,又多次实行禁海政策,梅头城堡几经弃而复修,百姓聚散频繁、市场萧条。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梅头城堡任其荒芜,野草凄凄。直到康熙九年(1670)展复,设官厅、营房,安兵百名,千、把总轮岗。百姓又得到安居乐业,城内商铺栉次鳞比,城河中舴艋船儿、小渔船、货船,来来往往,穿梭不息,小镇又呈现一派复苏、繁荣盛况。百姓生活安定,民间民俗的一些活动重新得到复兴、传承。梅头“廿七”会市习俗也沿俗举办。 按瑞安地方风俗迎神会市排座次,梅头廿七会市可算是大有名气,古时温州五县都有“正月廿七去梅头眙抬阁会市”习俗。

梅头的地域位置处于前临东海、后靠大罗山。城堡邻近的外海海埠、内河埠头是各地客商通往梅头的水路交通咽喉,因而奠定了市场集贸的格局。梅头的海鲜、盐坦的盐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运往外地,其中梅头“虾虮”也由此而得名。

“念七”会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备莱摆酒,招待一年一度的亲朋戚友来“眙”会市,永乐瑞平泰五县商家与小贩通过水路驶舴艋船儿云集于城内。在二华里的沿河石板路上设摊叫卖。山货、农具、家俱、木材、茅竹、竹制品、渔具、百货、锄头、犁头、铁器和海货、南货无所不有。兑糖客手拿打小铁锤和糖刀发出叮叮作响,卖俏客肩挑行头、手拿八椤鼓儿八


咚、八咚穿街走巷。算命拔牌的声声吆喝、与唱门头词的琴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荡漾于小镇的上空。再加上城河内的碎船儿、舴艋船儿满载货物,在河内游弋叫卖。城堡沿街廿四间店铺也挂红张彩,开门迎接八方客,原来宁静的小镇,瞬间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氛。前后岗七保的戏台也同时开锣唱戏。真是“日间人声喧哗,夜间锣鼓喧天”。

梅头“廿七”会市迎神,随着中国道教文化的深入,民间均尊 “东岳泰山”,“硐主爷”(戚继光),说东岳大帝管人生死,硐主爷保人保地方太平。故“廿七”那天有“后岗迎东岳爷,前岗迎硐主爷”之说,两殿均聚集信徒与地方绅士,涂二尊神灵进行净面净洗装扮,由道士念经“请圣驾”下殿,入銮驾中。出巡时銮驾信使于前,顺序排列依次鸣锣开道、三角大纛旗、禁牌、七星、罪人(信徒自愿扮罪人以赎罪),将令(地方绅士或有信誉之人装扮将士听神指令,并坐在兜椅中、八壮汉抬之)、三牲、“福礼” “和”、贡品、执灯宫女、銮驾(左右掌扇、后撑皇盖伞),由32壮汉抬。然后是会市的民间民俗队伍抬阁,阁均有36人抬,上面装扮戏曲人物,边抬边表演。踏高跷,拔火龙、抬兰龙(前岗兰龙、后岗火龙)宫灯、生肖灯、鱼灯、飞禽走兽灯组成一支长长的巡游队伍,游遍前后岗。沿街店铺均摆香案、供贡品、“礼士”,鞭炮齐鸣,以敬请“神灵”,祈求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平安无灾!踊挤在街头巷尾的信徒及百姓手拿一柱香敬祈“神灵”出巡,“保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据传清末有几次会市抬阁过高,城门无法通过,地方保长与绅士商议,拆除城门,给抬阁通过,待会市结束,重新复原。至晚上,“神灵”归殿后,晚间的灯会又开始了,河中大放河灯,酷似一条水龙,岸上长长火龙飞舞,似二条龙昂首东奔大海,其它动物灯、十二生肖灯、八仙过海灯、鱼灯、农物灯等等,俨然一片不夜城。琦丽眩目、龙虎喧腾一派和谐繁华的景象,一年一度的“廿七”会市就这样持续了三天。城堡的村民在长年累月辛勤劳动中得到了精神上欢逸、娱乐“会市”一过又拿起锄头、渔网去谋生。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

梅头廿七会市日, 挨家待客摆酒宴。 抬阁拔龙又抬佛, 黄昏迎灯又眙戏。

迄今已失传63年的“梅头会市”, 2011年古历正月廿七又浩浩荡荡地“回”到老百姓的面前。这也是时代变迁之故。改革开放使海城成为洁具制造生产基地,经济的腾飞,使人民的生活迈进小康生活水平。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群众不再满足仅仅当观众,而是希望成文化生活的主角,近年来,周边的一些乡、镇也相继开展传承历史的一些传统民俗活动。海城也顺应时代的这种变化,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形式,使文化建设越来越红火,有效地弘扬民间文化,推动文化大区建设。

梅头这次“廿七会市”活动主题是:庆贺国泰民安、祈祷风调雨顺,构筑和谐社会,弘扬民俗文化。根据历史沿革习俗,前、后岗七个村实行轮值筹建“念七”民间活动。今年当值村为上涂村,由村民自发组织实施活动项目。其活动经费来自民间自愿捐资奉献。龙湾区历史学会海城分会,为挖掘历史文化将戚继光(硐主爷)英勇抗倭的事迹,融入于这次民间艺术节中。据《瑞安县志》、《永嘉县志》、《温州府志》记载,梅头是抗倭前沿,史上倭


寇多次入侵,都是从梅头东山一岙头登陆上岸,由于次数多了,该岙习称为“倭儿岙”,倭寇集中地为“倭狸坑”,戚家军将士与梅头民众多次与倭寇浴血奋战,1558年,倭寇海船800余入侵梅头,永场王沛率义军分赴战场与倭寇展开了血战,因误判敌情,被倭寇分段围剿,王沛光荣牺牲。明末,百姓为抗倭英雄戚继光,在邱宅乌山硐塑其全身以方便民众祭拜,因地处乌岩硐故称乌岩硐主,又称硐主爷。为使民俗文化得以发扬,使这次文化艺术更加隆重、炫丽,适逢戚继光诞辰483周年,邱宅又是抗倭源头。由邱宅村何式宽、高宝华、管茂智、张祥树、林道开、陈国光等企业家酝酿策划,组织编排一套抗倭节目:古堡城楼、战船、战车、战炮、戚家藤牌军等倭寇题材纳入“会市“活动。并制作一条25米长的竹布兰龙(装灯、喷水、雾)。呈现海城龙腾虎跃之气势。

上午十时许,所有参与活动的节目队伍,敲锣打鼓进入开幕式会场(海城中学大操场)会场一片旗海人潮,五彩缤纷。巡游队伍内容丰富,装扮的彩车有歌颂“改革开放”、“三个代表”、“科学发展”、“生态环保”、“和谐社会”彩车。有传统的彩灯彩车二十辆,传统节目舞狮、抬阁、舞龙、灯队(宫灯、八仙、十二生肖灯、飞禽走兽灯)、八俊兽、火龙等共52组、158个节目。由一千多人组成的民俗文化巡游队伍于十一点整,在礼炮响后开始巡游。

马路上人山人海、分外热闹,不少群众还搬出自家长板凳,站在上面观看,更有不少店家干脆放下生意观看这罕见的民俗活动盛况。更有不少观众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相机、DV照相设备,拍录自己喜欢的画面。一位远道而来的王先生讲:“这样的民俗活动几十年没看到了,节目丰富多彩,民间色彩浓厚,拍下来带回家给家人分享。

巡游一直持续至下午四时,队伍又回到会场。在闭幕式上,上涂村轮值主办单位将“会期”转交给下届轮值主办村——屿门村,众人希望一年一度的梅头民间文化艺术(“廿七”会市)能继续创办下去,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文化大区,和谐社会服务。真个是:

民俗民间民文化 民唱民颂民自乐。 传承发展乡土味, 升平和谐庆繁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aa61b34336c1eb91b375d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