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48)

2023-02-22 09:23: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48)》,欢迎阅读!
马克思主义,概念,总结,基础,知识
社会共同体:亦称“人群共同体”。一定的人群在共同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由某种纽带联结起来的稳定的社会群体。所指的内容很广泛,有阶级、政党、民族、国家、企业、社区、学校、家庭,还有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等。社会共同体与人类个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共同体是由个人组成的集合体,每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个人力量弱小或无能时,就更加依赖社会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的发展也为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没有个体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共同体的发展。

社会共同体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社会共同体的特征和形式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共同体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诸多因素制约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类不得不结成群体而共同从事劳动,形成氏族部落生产力和与此相适应的氏族部落交往形式。历史表明,原始人只有隶属于部落才能有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以两性共同生活和婚姻关系为特征的作为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的家庭。氏族、部落和家庭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阶级产生以后,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形成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民族、现代国家。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不再是血缘关系,而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现代民族的形成,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出现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着社会共同体的影响和制约。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既要求各民族共同体发展,同时又要求形成超民族共同体界限的更为广泛的人群共同体。如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等,因为某一方面的共同利益、公认的机构和特定的居住区域,便构成了某种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社会共同体的作用以及通过对阶级社会以及未来理想社会的分析得出了“冒充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的判断。他们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否则,个人力量没有办法实现。然而,“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马克思把建筑在一个社会集团统治另一个社会团基础上的共同体称为“冒充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而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人们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尽可能实现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

社会有机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用以说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有机体”一词本是生物学术语,是指“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后来用以泛指类似生命体那样能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事物。社会活动与生物有机体的运动具有相类似的现象,但二者又具有本质的不同。社会有机体具有实践生存性、系统性和以人为本性,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从思想史看,康德提出了有机体的概念,圣西门初步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黑格尔将人类


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于这个有机整体的最高环节——国家,他更认为是现实的理念,而且国家是机体,这就是说,它是理念向它的各种差别的发展,机体的本性是这样的:如果所有部分不趋于同一,如果其中一部分闹独立,全部必致崩溃。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孔德第一次将“社会有机体”概念应用社会学领域,提出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家庭社会的细胞,种族或阶级是社会的组织,社区或城市是社会的器官。继孔德之后,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个有机体,在本质上是与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生物有机体由营养系统、循环系统、调节系统构成,社会有机体也同样如此。马克思以前及其同时代不同思想家关于“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等范畴的论述都触及有机体或社会有机体的某些重要特征,在各自时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是都有一定的缺陷。康德、黑格尔虽然明确提出了“有机体”范畴,但是,这一范畴如同他们的思辨哲学一样,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虽然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基础之上,但是其社会有机论具有明显的机械论的特点,特别是斯宾塞用社会静力学来期望社会出现一个平衡的理想状态,背了社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为资本主义现存状况及永恒合理性辩护的保守色彩。克思在形成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过程中,克服了以往思想家的局限性。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社会有机体理论奠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发展不是按照生物规律运行而是按人的实践活动规律运行的客观规律。由于马克思坚持了实践基础上的唯物论与辩证论相统一的原则,使得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成为科学社会历史观或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借用“有机体”这一术语旨在表明,社会是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总体性范畴,它的构成要素汇总了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范畴是马克思在逐步深入对社会历史的纵横过程进行研究总结提炼而成的,它是社会形态的另一种表述。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同时,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这一思想在《哲学的贫困》中首次阐发,在批判蒲鲁东企图单凭先验的单一的经济学范畴和逻辑的公式构筑思想体系的大厦时,马克思明确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意识形态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在此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各种社会机体特别是深入研究“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的经济机体的辩证运动得出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自身各要素互为因果、自我更新的结论。同样,在社会有机体中,人们先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起先是自然形成的基础,然后是历史的前提——从事劳动的,可是到后来,这个基础或前提本身就被扬弃,或者说成为对于不断前进的人群的发展来说过于狭隘的、在消灭的前提。社会有机体也因这种互为因果和自我更替呈现出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再生性的特点。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已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这一当时最发达的社会有机体的剖析,在第1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范畴的提出,有利于我们贯彻系统思维的方法对社会进行总体性研究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思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aa439a573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