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竹林中》的去中心化结构解读》,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竹林中》的去中心化结构解读
作者:张奕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
摘要:《竹林中》运用了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去中心化结构,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特色鲜明的小说。小说打破传统叙事结构,线索不是传统模式下的逻辑化铺陈,而是逐个或几个地以零碎、混乱、缺乏逻辑的方式展现,线索之间的关联性被打破,互相之间充斥着空白。这种去中心化的结构方式形成连带的众声喧哗式的叙事,达成了在作者淡出情形下的叙事效果。 关键词:《竹林中》;芥川龙之介;去中心化;众声喧哗
作者简介:张奕昕,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09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027-01
芥川龙之介是一个在写作主题上高度忠诚的作者。他的作品关注人性,以冷峻的陈述和严谨的结构剖析人性的丑恶,认为人性的自私与丑恶不可避免,人为了生存只能彼此原谅彼此的恶,容忍彼此践踏为人的道德。而《竹林中》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却是由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竹林中》分成七个部分,以七个人物的口吻陈述故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而又错乱的整体。在这样的结构下,线索不是传统小说模式下的逻辑化铺陈,而是逐个或几个地以零碎、混乱、缺乏逻辑的方式展现,线索之间的关联性被打破,互相之间充斥着空白。这样的叙事结构,表明芥川在试图将现实在小说中原原本本地呈现,因为这种错综复杂、真假混杂的情况,事实上正是生活中线索的存在形式,即分裂的独立的个体的并存,并且不以达成整体的完整性为转移。去中心化使得《竹林中》成为众生平等的无数条平行线,而众声喧哗则使这些平行线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错乱、重叠、交织,成为名副其实的“网”。 一、叙事方式:去中心化与众声喧哗
《竹林中》在叙事时选择了七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类型,他们互相之间有共同点,然而特点鲜明。首先是旁观者的陈述:代表劳动者的樵夫,代表宗教的行脚僧,代表貌似正义的法律的捕快,代表情感倾向的老婆子,这四个分别持身体、宗教、法律与情感身份的旁观者,给出了他们眼中的真相,他们的组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构成,给出了故事的相对连贯的大背景。其后,三位当事人:代表社会秩序违抗者的多襄丸,代表传统秩序下的女性的妻子,代表传统秩序下的男性的丈夫,组成了矛盾的集合,文章的高潮在此展开。在多襄丸的叙述已经和前四者基本吻合,“真相”呼之欲出的情况下,妻子和丈夫的叙述彻底打破了读者的阅读预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使得读者想了解事情真相的希望破灭。芥川通过三人间矛盾的激烈碰撞,在作者淡出的情况下达成了他所要表达的人性主题。
可以看到,这种叙事方式的达成首先是建立在作者的淡出,即去中心化的基础上。芥川被认为存在后现代显征1,正是因为他的写作方式与福柯、拉康和德里达等喊出的“人死了”的口号存在一致。 “人死了”,宣告了“人”作为中心、主体的消解。芥川的整篇小说中不存在传统小说不可或缺的“旁白”,以及旁白所代表的作者个人议论。在完全独白和隐含第二者的独白这两种形式下,芥川实现了作者影响最小化。通过将故事分割成很多个有重叠的独立部分的并置,芥川使故事的所谓“真相”也即事件的中心被深深埋藏,故事既可如是解,又可作如彼解,一切皆为偶然性,一切皆有可能,使对小说的解读成为读者对小说的参与和再创造。
其次,以芥川如此不遗余力地隐匿写作者自身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他在试图在小说中重塑生活的本真状态,即摆脱统一声音,形成众声喧哗。在这样“处心积虑”所形成的众声喧哗下,芥川通过对不同人身份的设置,使得小说在相当短的篇幅内就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全貌,同时也将“众声喧哗”的特点显露无遗。 二、叙事效果:众声喧哗的选择性
《竹林中》的七个人物在选取设置上表现出鲜明的象征性特点,而他们的陈述内容却呈现了巨大的重复性、矛盾性和空白,使人觉得他们是七个“不可靠”的陈述者。“不可靠”这一概念的外延在《竹林中》被扩展到无限大,因为在文本中从未出现与“不可靠”在文字逻辑上相对的“可靠”这一概念。《竹林中》的“可靠”陈述者的缺失,事实上呈现了这样一种暗示:“可靠”是不存在的。这种暗示大大加强了《竹林中》的阴暗色彩,“可靠”的不存在与读者对“可靠”的渴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很多人把《竹林中》从侦探小说的角度去研读,试图在捕风捉影中拼凑还原出一个真相。事实上试图在文本中寻找真相是无意义的,因为真相的缺失恰恰是《竹林中》去中心化叙事方式的主旨。
前文提到,芥川通过众声喧哗,使得小说在相当短的篇幅内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全貌,然而与此同时,众声喧哗的另一特点——众声喧哗的选择性——也暴露无遗。《竹林中》中七个不可靠陈述者互相之间陈述的重复性和矛盾性,正缘起于众声喧哗的选择性。当个体在不被约束的情况下畅所欲言时,他的言论首先表现的是与个人性格和个人经历相关的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在人的行动、思想等各个侧面都有所体现,包括从直观感受上的差异,到思维定势和价值选择的差异。在这种众声喧哗的选择性作用下,整体认知必然表现为某些集体意识的大量重复,与集体无意识的大量缺失,使得全面认知事物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使得保障事物认知的正确性的方法论无解。
《竹林中》去中心化的特色结构体现了一定的后现代叙事风格,在小说所想要表达的人性主题之下,芥川所使用的这种特色叙事结构本身已经构造了一个含有社会规律和人性弱点的框架结构,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众声喧哗的选择性进一步暴露,使得小说在结构上与主题内容相呼应。这种利用叙事结构本身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手法与后现代的存在主义、意识流写作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存在用意上的相似之处,这在芥川所属的现代派的时代可谓不寻常。诚然,芥川龙之介并非后现代主义作家,但本文所指的后现代主要是指一种作为思维态势和艺术手法的后现代主义2。文学造诣极高的芥川虽然处于现代主义时代,但是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技巧和敏锐的感性,并非不可能创作出具有后现代特征的作品。可以认为这是芥川对当时的现代派的一种反思与突破,也可认为是他与正在萌芽的后现代派的一种潜在的相互影响。 注释:
【1】孙立春,赵世欣:《的后现代主义显征》。重庆: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第期。
19卷第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a51626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