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认识当前的中日关系》,欢迎阅读!
如何认识当前的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是当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的关系早已超出两国关系的范畴,深刻影响亚洲乃至世界局势的发展。
但是中日关系因为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关系一直时好时坏,时刻牵动着包括中、日、美等大国和世界的神经。如何理性看待和解读中日关系,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课题。
日前在日本访问的温家宝总理,显然在东京的活动比在首尔和济州岛要活跃,清晨一大早就到东京涩谷的代代木公园跑步,还在公园内与其他晨运的日本市民谈话交流,又加入一群正在打太极拳的东京市民,一起打太极,又与东京市民一起做「电台体操」,跟随电台播放的音乐拍子,伸展手脚四肢。接着,又到东京上智大学,与大学生一起打棒球,再展球技。大家还记得三年前,温家宝在2007年对日本进行「融冰之旅」访问时,也曾与京都立命馆大学的学生一起打棒球,在日本赢得了「35号球员」的雅号。温总理还与日本文化人士举行了座谈,充满了人文情怀。
从温家宝总理在日本访问,我们联想到历史上所有中国领导人对日本的访问,其实都发现同一种现象,那就是不管当时中日两国关系处于怎样的温度,热烈也好,冰冷也好,这些领导人在日本的个人经历,都是比较轻松,而且也相当人文的。
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历史渊源开始。勿庸讳言,由于日本先于中国进入现代化强国,在上世纪以前那种弱肉强食的国际森林法则流行下,先发展起来的日本对于其他亚洲贫穷国家,特别是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占领和资源掠夺,伴随着的是对于当地人民的野蛮奴役。可是,历史也记录到,在日本侵华之外的其他时候,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名人往来十分频密。想当年日本与帝俄在中国领土上打仗,当日本胜利时,中国媒体热烈欢呼,称之为亚细亚黄种人首次打败欧洲列强的壮举。而中国近代史以来,从康有为、孙中山、周恩来、汪精卫、蒋介石等政治强人,到鲁迅、郁达夫、郭沫若和牟宜之等文化先驱,都曾经东渡扶桑学习现代化途径,更有无数民间往来联姻佳话绵延不绝。
即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从蒋介石到毛泽东,都在不同场合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们对于日本的好感。不管日本人认为中国的大唐时代是他们真正的祖国发源地,还是我们有领导人说过日本侵华是「学生打老师」,中日关系的渊源,首先就是来自于那种历史的、文化的,甚至可以说种族血缘上的基因感觉。
不过,中日两国两民族有着先天的近亲血源般的情感,但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或明或暗的争夺,也是历史上注定的命运。日本乃一岛国,岛国国民的危机感,先天地甚于大陆居民。也许正因为这种地理环境,迫使日本维新改革,促使日本领土扩张,也推动日本在战后奋发重建,成为高科技创意导向的经济大国。然而,中日之间不管是亲善还是友好,有个根本的矛盾无法消除,就是生存环境与资源的竞争。历史上的例证不说了。就在今天,中日领导人一边讲友好,中日在东海石油区划分还有钓鱼岛冲之鸟等海洋势力范围的敌对立场,仍然不会改变。这就是所谓身不由己,这也是大自然最残酷的法则,即使双方都期待友好,甚至双方都爱慕对方,但是在生存竞争方面,却无法放弃己方的利益。所以说,中日两国这种一衣带水的关系,必定是情感与利益的混合体,结了婚的两口子都各自有小算盘呢,何况东亚两大国?所以,在未来,如何处理这种情感与利益的混和关系,从而保证两国共同发展,过去日本语中叫做共存共荣,这才要看中日两国领袖的智慧呢。
尽管当今世界已经步入全球化时代,经济依存度升高,但是中日两国各自谋国家利益最大化,推动利益空间的强劲外延,无法游离于政治达尔文主义规则之外的国家本质和人类发展模式仍然支配着中日两国的现实抉择和未来走向。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审视中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日关系才会更加清醒、更加理性。
日本作为亚太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一直未变:实现国家的完全独立自主和领土的完整;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领先地位;拥有庞大的包括核武器的非常规武器库;拥有正常国家的国际法律地位,持有国际行动自由;争取入常,提升日本的政治地位;推广西方价值和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单极世界。而所有这些均服务于日本的富国之梦的主体目标。
而中国的国家战略内容具体表现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维持现有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既要防止向传统文化的复古,又要警惕西方价值的颠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建立多极世界;营造稳定有利的国家环境,推动世界的共富、和平和世界和谐,最为快捷的实现国家的再度复兴。国际形势的发展使中国放弃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路线,不再纳入国家主体目标,务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比邻的地缘政治,历史上的恩怨、共同进入崛起时段,特别是美国的强势存在,使中日因交叉性战略内容和目标而麻烦不断的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矛盾、对立此起彼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不能容忍中国的崛起和再度占据相对优势地位。
对于中国目前的复兴趋势和日本朝向“正常化”国家的新动向,以及现在两国的紧张局面,各种成因和诸多解释。今天引入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嵌如国际关系领域,或许更能破解当前困局。所谓木桶理论,即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并非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整体效应,不是增加最长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工夫补齐最短木板的长度。
回顾中日两国的发展,二战以后,日本经历了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当时中国由于历史上众所周知的原因,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日本。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在世界的位次,以GDP衡量已排在世界第四位。
从地缘政治考虑,以美国为参照,总结人类社会庞大帝国的共性,中日两国都不具备强国的条件。中国的劣势主要集中在经济、科学技术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社会组织和制度、文化吸引力等领域,而优势则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实力等方面。而日本的劣势则集中在政治、“和平宪法”对其政治和军事大国制约、资源匮乏和能源进口等方面,优势集中在经济和技术特别是制造技术、高素质人口等方面。
如果将“木桶”理论引入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不妨做如下表述:如果决定一国国力的因素强弱不一、大小不等,那么决定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将取决于一个或几个最为薄弱的因素,将主要受制于瓶颈因素。
但是近几年的重大变化或者潜在巨变恰恰发生在各自国家的薄弱领域,而这将比各自国家优势领域所继续保持的领先地位更为引人注意和警觉,因为这些变化更能急速主动地提升两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突破瓶颈的掣肘,所以此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因历史主权和利益线的收缩扩张与美日同盟造成的戒备态势。
对于日本今后的走向,一种观点认为日本会突破和平宪法,重蹈军国主义之路,引发东亚局势的持续紧张。但是对于日本的动态也不必过分夸大,实际上日本作为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最高法规,要对其修改,需要严格的程序和条件。《宪法》规定:“本《宪法》的修订,必须经过各议院全体议员2/3以上的赞成,由国会创议,向国民提出,并得其承认。此种承认,必须在特别国民投票或国会规定的选举时进行投票,必须获得半数以上的赞成。“所以修改《宪法》绝非易事。同时日本的精英和国民大多数还是赞成工业贸易立国学说的,大多数民众还是反对战争的。日本战后的发展之路也显示了它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通过政治、经济、贸易获取利益的新手段。而且日本致命的资源和能源缺乏也会大大限制其战略意图,即使有所企图,恐怕日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近日来日本地震使得该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a0c3602b7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