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求变的中唐诗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教案_14

2022-04-14 03:13: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求变的中唐诗 西塞山怀古》公开课教案_14》,欢迎阅读!
唐诗,西塞山怀古,求变,选读,宋词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学习目标】

1.读懂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

3.分析鉴赏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和柳宗元有差不多遭遇的诗人还有一个叫刘禹锡,对他,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我们读过他的《陋室铭》(这是高考必备篇目)。现在我们齐背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活动一】小组合作完成 二、预习反馈:

1、查资料:简介刘禹锡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2、朗读并解释加点的词句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参考答案:

西塞山——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王濬——王濬,名濬,晋代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千寻铁锁——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降幡——降旗。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故垒萧萧——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萧萧:风声。 3、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注重韵味,并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活动二】

二、赏析课文: 1.怀古:

1)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

答: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2)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

答: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2.感今:

4)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答: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5)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答: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三、板书设计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怀古: 感今:

点:王濬灭吴 兴亡的决定因素:人事而非地形 面:人世几回伤往事 渴望四海统一 反对藩镇割据

【小结作业】 1.背诵本诗。 2.预习下文。

3.完成《三维设计》。


【教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9f3add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2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