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3-02-03 09:21: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欢迎阅读!
视域,弱势群体,对策,和谐,原因


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基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导致其弱势地位。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干预机制,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体制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的影响下,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一些在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和社会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或比较劣势地位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经济贫困、心理障碍、生理缺陷、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等弱势现象,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



有学者就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把大学生弱势群体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经济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在校期间因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必要经济保障,从而导致学业难以为继的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出现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等而产生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必然结果。二是心理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耐挫折能力、自主自立能力欠缺,并由此引起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情绪体验强烈、内心波动大的特点,同时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感情、就业、创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从而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三是生理弱势群体。主要指生理上有缺陷、有残疾的的学生。他们在学生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弱势状况不容忽视。这些学生常常受到不公正对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表现出悲观、伤感、自卑或挫折感等情绪,不能顺利适应环境。四是学业弱势群体。主要指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常常处于被淘汰的境地,从而产生悲观失望和厌学心,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以至于影响到其人生态度。五是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指那些在求职过程中准备不足,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清楚认识自己,对就业产生恐慌,求职时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面对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现实,这类学生群体往往目标不明确,准备不充分,全凭碰运气,结果往往导致求职失败。



本文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便建立、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干预机制,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于强势群体或正常群体的概念,这一群体的形成有主观和客观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因素,这四个因素既独立作用又相互影响,进而导致其处于弱势地位。



1.家庭生活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高校收费体制改革,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农村贫困户、城市下岗失业者等特困家庭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几乎无力承担子女的学杂费和生活费。虽然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强不息,但不可否认的是,贫困学生往往承受着更多的精神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上升,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在学业和事业上期望值很高而忽视了孩子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宠爱,任其为所欲为,使其养成蛮横的性格与散漫的生活习惯,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另外,在一些长期不和睦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学生很易造成性格畸形发展,从而给他们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



2.社会变革的冲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急速的变迁使旧的价值观受到怀疑和破,新的价值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由此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趋向上处于混乱状态,社会文化目标出现严重错位,视金钱、财富、权力为唯一目标,其结果导致这部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容易走极端。另外,社会变革也带来就业的变化,由过去的国家分配变为学生的自主择业,这使得大学生面临就业的严峻挑战。



3.学校教育的错位

很多高校通过建立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就业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给予帮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影响认识不够,社会变革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新特点和具体情况研究不够深入,配套措施不太完善。一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堵不疏,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陈旧,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重视,对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一些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使一部分学生在交际、就业、创业中信心不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9ee774f08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