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则被译注错了的孔子的名言》,欢迎阅读!
一则被译注错了的孔子的名言
文章作者:徐世奇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初中总第152期 2009-10-29 15:27:13 寒假中得闲,拜读了李安纲教授的《漫话〈小窗幽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在该书的第446节“理路与学说”篇中,读到了一段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字。鉴于涉及到的原文篇幅不长,不妨摘录如下:
书中所记录的学说,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对于其真实性和正确性来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决不会因为是旧说就没有了道理,或者是新说也就完全正确的。也许在旧学说中存在着人性中比较基本而长久的真理,而新学说有时却反而使我们走入了迷宫,使人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了。当然对于古代的东西,也要加以认真的分析,不能是只要是古的就是好的,像那买古玩一样。比如说《论语》中的《学而》篇开头三句话是这样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来多少人注释这第一句话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他们说学问啊要整天地去温习它,会感到快乐。我自己当过学生,而且也不停地在教学生,所以讲到这里我都会问他们:“你们愿意整天去温习自己学到的功课吗?”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愿意!”他们不愿意,我也不愿意,更不要说感到快乐了!那么孔子为什么会在代表他思想的著作开头就说上一句讨人厌的话呢?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孔子有问题,一是读者不正常。可能谁也不敢说孔子有问题,那就是我们不正常而理解错了。
孔子一生所追求和奋斗的,就是要让天下的人都接受他自己的主张和学说,所以他不停地周游列国,但却到处碰壁。因而,他的著作,或者说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所讲的话,自然而然地被放在了显著的位置,就是这三句话。“学”,就是学说,“时”指的是时尚、时代、时人,即当时的大众;“习”是学习、效法、接受、实践等。这样一来,就有了另一种说法:我孔子的学说被大众所接受和实践,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正因为有人接受了我的学说,才会不远千里前来看我,与我探讨,难道不让人喜悦吗!退一步说,即使是我的学说没有被人接受,也没有人来看我,我也不会发火,因为并没有损害我作一个君子啊!
因此,不管是新说还是旧说,都不能轻易地相信,包括我自己所说的话、写出来的书,必须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才行!
(见《漫话〈小窗幽记〉》下册P336-P337)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30多年,看了李安纲教授上述关于“学而时习之”的文字阐述,不禁思想上发生了严重倾斜。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李安纲教授的阐述都更贴近孔子当年说此句话的本义和初衷,并且又切合孔子当年的身份与处境。况且,由于第一句话的意思把握准了,整个语段的三个句子也就显得浑然一体,语意连贯而和谐。反观历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注释以及课堂上语文老师的讲授,岂不全成了对孔子此句名言的郢书燕说,一派曲解了吗?
不过,笔者毕竟长年偏居一隅校园,再加上整日埋头于备课、讲课、改作业等琐碎事务,古代汉语专业的接触面实属狭小、有限得很。李安纲教授的述论2004年就已出版发行,时至今年年初笔者才读到。仅此例,就足以显得笔者在学术信息方面耳目闭塞、反应迟缓。今天不揣浅陋写下这篇文章,谨当抛砖引玉,广征一下语文战线上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中学语文教育同仁的意见罢了。依笔者的私见:我们在做学问时如果发现了错误,就应该当机立断,
知错就改,而不应该继续以讹传讹,让错误的东西误导我们的后代子孙。此点浅见,不知当否。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第五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988871bed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