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 以读为本

2022-08-25 00:13: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阅读教学 以读为本》,欢迎阅读!
教学,阅读
阅读教学 以读为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本文从阅读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谈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层次地阅读课文,逐步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 以读为本 通读明意 细读悟语 品读悟情 诵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受个人素质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满堂灌和效率低下的现象。为了高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实行“以读为本”,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新课标也进一步强调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是“人本”,教师个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示范的能力,认真分析学生现状,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发展。 一、通读明意。

每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此,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出发,在开始教学阶段,不管你怎样设计导语,采取什么方式,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读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用以下几种读的方式:

(一)、自由读。这种读具全面性、全体性。让全班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他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注意要出声读、大声读。速度快的可以多读几遍。

(二)、选择读。这种读是在点上着力。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或选择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来读。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地展示自己。学生会无形中学会选择,学会评价。同时,

也可促进同学间的互相学习与共同提高。


(三)、接段读。这是点面结合式的朗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选择性地读范围较小,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得以展示,因此无法满足全班同学的愿望。这时可采用接段读的方式,即让学生喜欢读第一段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后坐下,让喜欢读第二段的站起业接着读。一轮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读到他最喜欢的一段,有的同学可能还会读好几段。这就为他们创造了充分读的机会。如果课文段落数

较少,而每个段落又较长的,可把此段改为接句读。 (四)、分角色试读。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读书感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后,根据课文特点,小组分角色试着读一读,然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学生们各抒己见,将课文读得有滋有味。 二、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为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反复地研读,然后让他们结合语言文字谈各自感觉缘由,再用自己的朗读方式深化自己的主题,升华情感。 (二)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读议结合,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培养。 (三)、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


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方式来培养语感,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品读悟情。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这一环节的读,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已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有时还需要教师来一两句示范,帮助学生找到感觉,这样就能把课文读得越来越精彩。

四、诵读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哪一位文学家不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

当然,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并非都要有这样一个读的过程,还是要以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本”为基础,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组织学生的读的过程。文章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接触程度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骤,改变一些读的顺序,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目录: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蔡永祥通讯地址:四川省广汉市小汉镇金广学校 联系电话:13990289791 邮编:618300

工作单位:广汉市金广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92b294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