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明志篇》,欢迎阅读!
明志篇
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志存高远,就会自我激励,奋发向上,有所成就。古人常登高望远,表明心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去实现宏伟的志愿。在生活的海洋中向理想的彼岸远航,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注入得第一推动力。
修身篇
修身,就是指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诸葛亮在《诚子书》中说,“静以修身,捡以养德。”古代有很多仁仁志士都佷注重修身养性,他们有积极的人生观,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们有的愤世嫉俗,仗义执言;有的身居官府,心系民众;退隐山林,著书立说;有的漫游神州,吟诗作文。他们无时不在从社会和自然中探寻着人生的真谛,提高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生修养。今日,他们的思念和行为在我国寥廓的历史天空中散 着耀眼的光芒,激励、指引着我们更时刻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修身养性。
持节篇
持节就是保持气节。气节指志气和节操,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往往表现为坚持正义、在民族危机关头或强大压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借赞美松柏凌霜而傲然独立的资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更强调了气节的重要。气节是以廉耻之心为基础的,没有廉耻,就不能以名节自立;气节还要以意志作保证,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能固守心中的道义。小到个人修养,大到国家兴亡,保持和崇尚气节都是至关重要的。
自强篇
自强就是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发奋图强。《周易》从效法自然地立场出发,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息。”《诗经》上也说:“自求多福。”孔子赞赏“刚毅”的性格,他自己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孟子从反面强调:“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自强才能自立。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得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诚信篇
诚信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实际上市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诚实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知耻篇
知耻就是“有羞耻之心”。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把礼、义、廉、耻看成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四个维度,孔子也赞赏“行已有耻”的士大夫精神,他还说:“知耻近乎勇。”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它是正直人性的前提,也是正义人生的风标。
改过篇
改过就是改正过失或错误,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认为,即使是圣贤,也难免有过失。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人。《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如果有了过错,却不想改正,那就犯了双重错误。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改过是对自己行为的积极修正,所以是值得赞扬的事。改过的最高境界要像孔子的学生子路那样“闻过则喜”,或者如荀子所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勇于改过,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道德,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重义篇
义指道义,即行为时正义的或符合道德规范的。“义”与“仁”的关系至为密切,现在“仁义”二字还并称连用。从某中意义上说,“义”就是“仁”的外显,“仁”则是“义”的内隐。在古代,“义”常常与“利”相对而言。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都是说对利的取舍要以义为准绳。孟子还认为,如果在“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不能一味地排斥“利”,但要“取之有道”,不能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原则。 好学篇
好学就是喜爱学习,这是古人极力赞美的一种品质。孔子就以好学著称,他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并曾自信地说,即使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有在“忠信”方面赶上他的人,只是不如他好学罢了。他把“学而时习之”看成是一大乐事,并主张学与思相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之后的儒家都是重视学习的作用,荀子还专门写了《劝学》一文加以论述。学习,作为人类进化的需要和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在现在社会,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终生事业。 勤俭篇
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在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或治国方针,还是要大力提倡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87bb616cf84b9d528ea7a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