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解析:乡,愁,乡愁

2022-08-29 10:09: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余光中《乡愁》解析:乡,愁,乡愁》,欢迎阅读!
乡愁,余光中,析:乡
余光中《乡愁》解析:乡,愁,乡愁

作者:师蕾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1

提到余光中,人们必然想到乡愁;提到乡愁,也必然想到余光中,这就是余光中先生《乡愁》的魅力。在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史上,余光中的《乡愁》无疑是一首传世之作,它的脍炙人口、广受欢迎,在新诗作品中是罕见的。对于这一判断,相信没有人持异议。对于《乡愁》一诗的解读,有着多重视角,这些视角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的解读与感悟,其所追求的是个人的认知,面向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另一类是群体的解读与感悟,其所追求的是一个解读者带着一群解读者建构认知,面向的则是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很显然,教师属于后者,但是教师又不仅属于后者,因为当教师带着学生解读一部作品的时候,其必然是以个体解读为基础的。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像《乡愁》这样的经典作品而言,教师有着双重角色,在体现着双重角色的时候,要面向被带领者即学生,去形成一个师生共存的解读视角。于是,笔者尝试从”“”“乡愁三个层面来解读《乡愁》。 一、乡念

解读乡愁,一定要有的概念。乡是什么?是自己生长的地方或者祖籍,其是具有的意蕴的。在甲骨文当中,原本是指二人对食”“共食一簋的情形,这种情形更多地发生于一家人当中,因此说具有的意蕴,实际上就是其可以将一个人的思绪指向最初生长的地方或家庭。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孟浩然的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不是在体现与相关的离愁别绪,而这,其实就是乡念

在《乡愁》里,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造的鸿沟,三十多年来锁住了诗人同时也锁住了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脚步。然而,这却锁不住海外游子们怀恋母亲的心,和他们驾着云采飞来的望乡的歌声。[2]当读到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大陆的时候,当读到母亲、新娘的时候,无论是人或者是地,所体现出来的首先是乡念。

乡念是对家乡的念想,是一种朴实的情感。有乡,才会有乡念。对于今天的初中学生而言,乡念可能不是一个特别明显的感觉,甚至不少学生对邮票、船票都没有清晰的认知,这个时候要想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譬如,让学生回忆生活当中曾经体验过的离别,让学生感知亲人对自己的关爱,类似于此的努力,可以将学生认知当中与乡念相关的情感激活,而也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为学生真正读懂乡愁奠定基础。 二、愁绪


乡愁里透露出明显的离愁别绪,对愁绪的感知,是读懂乡愁的另一个基础。余光中先生自己曾经说:对我个人而言,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余光中先生本人生于南京,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母亲和妻子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父亲是泉州人。那么到底哪里是他的故乡呢?余光中先生的回答是只能说是整个中国。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余光中先生才常说他的生命在两岸之间。很显然,对于作者而言,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并不完全相同,其根在大陆,但枝蔓却又延伸在台湾,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回归祖国的台湾,阻断了诗人的归程,于是诗人就难免思乡。

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总归会演变成离愁别绪,愁绪由什么来承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余光中作为诗人,其选择的是文字,又正因为他是诗人,所以用来承载愁绪的文字并不在于多,而在于内涵的丰富、意象的丰满。于是我们读到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短短四个词勾勒出了诗人从出生到现在的时光;小时候的邮票连接着这头的我和那头的母亲,长大后的船票连接着这头的我和那头的新娘,后来的坟墓连接着拜托的我和里头的母亲,现在的海峡连接着这头的我和那头的大陆。于是,面对着这样一段文字,解读者可以看到年少的我认为未经沧桑,而借助于邮票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可以看到长大的我,最可以牵手白头偕老的人既有着丝丝的温馨,同时又有着淡淡的哀愁;而当后来的我看到那方矮矮的坟墓时,心里所涌现出来的只能是深深的哀愁;时光拉至当下,才发现所有的这头和那头的成因,原来是一弯浅浅的海峡。如此也就得到了余光中自己所说的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这句话的真谛——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得台湾遥无归期,也阻碍了无数像诗人这样的人回家,这样的情绪,又岂只是一个字了得!

如果将目光投向当下的初中生,应当发现今天的初中学生已经不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相反,随着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在今天初中学生的认知系统当中,可以有着多个可以激活愁绪的源头。在这些源头与《乡愁》之间寻找衔接点,应当可以将对《乡愁》的解读推向新的高度。

三、乡愁

乡是地方,愁是情感,地方与情感的结合,永远指向人内心最为柔弱的地方。此时,乡念与愁绪的叠加,可得乡愁。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诗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将这种乡愁表达出来。同时,乡愁又不只是乡念与愁绪的简单叠加,当乡愁独立成词的时候,其内涵远超乡念与愁绪。于是,在解读者的心中,乡愁便成为一个新的代词。

其实,翻开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乡愁一直以来都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涵了无数游子思恋故园、思念亲人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乡愁凝聚了一个人最丰富的情感,同时又可以让一群人获得心理上的共鸣,可以说除了乡愁之外,其它任何情感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解读《乡愁》的时候,解读者内心的情感总会随着一段段文字的出现,而像浪涌一样,一波接着一波。


这个时候,诗中那看似简单的词,却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比如说形容小小的邮票”“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的,只是一枚”“一张”“一方”“一弯这样的不多?不多!那么是不是说明乡愁并不浓郁呢?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恰恰是这些,才衬托出阻断国与家、家与人的力量既大又小,既小又大。在这些的具体事物背后,才读到了邮票、船票的厚重,读到了坟墓、海峡的沉重。

无论是厚重还是沉重,真实的承担者都是像诗人这样的一个个普通的人,当一个个普通的人在邮票当中感受着浓烈的母子恩情,在船票当中感受着热烈的夫妻深情,在坟墓中感受着沉痛的生离死别,在海峡中感受着深沉的思乡念国情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乡愁。 随着全诗的层层递进,对乡愁的感知也从淡淡的愁绪变成了沉重的、痛苦的、无奈的情感。这种情感要让学生所感受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构建与诗意吻合的意境,要让學生能真正走入《乡愁》,体会乡愁”;要将学生内在的情感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衔接起来,让学生与《乡愁》、诗人之间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共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机的渗透自己的认识,将自己对《乡愁》的感悟渗透在引领的过程中,这不是为了给学生铺设捷径,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入诗境。解读像《乡愁》这样的经典之诗的时候,诗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很显然,唯有诗之本身、诗人、教师、学生四者能够形成共识的时候,诗境才能将四者融合其中,从而让师生一起徜徉在从乡念到愁绪再乡愁的体悟之路上。 参考文献:

[1]杨景龙.“母题”“原型说《乡愁》——余光中《乡愁》的文本细读[J].名作欣赏:鉴赏版,200411):105-111.

[2]李元洛.海外游子的恋影——读余光中《乡愁》与《乡愁四韵》[J].名作欣赏,19826):6-9.

[3]李蕾.余光中: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J].纪实,201010):68.

[4]金海燕.以诗歌意象解读诗歌主题——赏析余光中《乡愁》有感[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教育201112):213-213. 师蕾,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84912fa53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