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方言的认识》,欢迎阅读!
.
浅谈我对方言现象的几个认识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尽最大努力推广普通话,到处是“说普通话,写规
范字”或者“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的宣传标语。打这些标语的目的是为普通话做宣传,方便不同地方的人们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我们仔细揣摩其中的感情色彩,就能明显感觉到。这些话语里包含着对各地方言的歧视和压制。
我们知道,普通话和方言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对立的,推广普通话必然会对方言的存在造成不小的影响,严重的话方言将会失去其存在价值。将会从语言的舞台上消失,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有三千,西周分封诸侯八百,那时肯定存在汉语方言,但实际情况怎样不得而知。《左传》和《孟子》都清楚、明确地记述了方言问题。据古书记载,在秦代以前,北方话已经确立了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的地位,此外,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也逐渐形成。在魏晋南北朝社会急剧变动时期,先后形成了客家方言、闽方言、赣方言。至此,汉语七大方言区基本形成。汉语方言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不间断的、渐变的;现代汉语方言与古代汉语方言的面貌已大不一样,如同现代汉语共同语有别于古代汉语共同语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汉语方言都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 汉语七大方言的语音系统各具特色。联系历史发展看,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官话方言音系比较简单,反映了汉语语音从繁到简的发展趋势;南方各大方言音系比较复杂,更多地保存了古代语音的因素。就声、韵、调三部分说,官话方言的韵母和声调要比闽、粤、吴、客家诸方言简单得多,唯有声母方面,南北方言各有繁简。汉语方言之间在词汇上的差别,表现为各大方言区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方言词,有些方言词只通行于某个方言区或某几个方言区,有些只通行于某一个方言片、方言点。方言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来源不同;造词方法、造词角度不同;同形词词义不同;同一个词的活跃程度不同。相对说来,汉语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异比较小,因为语法结构是语言体系中最稳固的。但纵观各地方言,仍反映出各种各样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为:某些实词的构成手段不同;某些虚词的用法不同;在某些语言环境中语序不同;比较句、
.
.
被动句、处置句、疑问句等的结构方式不同。
诚然,各地方言的广泛存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各地人民之间进行交流带来了一些障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大力提倡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因此而忽略了方言自身的重要价值。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方言在我国存在,就必定有其存在价值,至少,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消亡的。推广普通话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全国各族人民有一件交流工具,但不等于方言、方言文化下贱。而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一个地方的方言是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我们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重要的参考资料。方言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它除了作为交流、交际的工具以外,还具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和地域的特色,负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造就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地方性文学、戏曲、曲艺等文化形态和样式。使得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绚烂而瑰丽。
目前科技的进步,交通便利、通讯、广播、资讯的普及,教育界对普通话的推广,普通话越来越普及。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情。由于现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人员流动频繁,普通话的推广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也加速了方言消失的进程,这是一把双刃剑。
在内蒙生活的,大同籍的张霖先生不无急切的说:“方言的消亡是必然的,只是来头太猛、来势太快了。高度发达并继续快速发展的现代传媒、电脑,及大量的人员流动,正在加速方言的消亡。也就是说,古汉语在现代汉语中蕴藏的载体将很快消亡,现代化这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和文化享受,同时也无情地劈砍着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方言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方言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许许多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印痕, 它是各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地方戏曲、地方曲艺、民间习俗的文化基因;而在普通话强势流行和制度的强制规定下,在各种媒体、文艺作品都采用普通话的背景下,方言没有了它的栖息之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各种地域文化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渐渐淡出。何谈文化
.
.
多样性?何谈百花齐放?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留方言的必要性,以及尽快找到保护方言的紧迫性。我们也不能把方言只保留在纸上,保留在文献里。而是应该使这些“原生态”文化遗产尽量的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并有所发展。我们的政府和相关的教育部门,还有学者们,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对方言要有一个实质性的诱导。不要等到偌大的地域,语言却一个腔调,文艺和文化单一而乏味的时候,才想到它珍贵。
保留和保护方言,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是眷顾文艺创作的源泉;是夯实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滋养民族文化的土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挽留住祖先传承下来的语言基因吧,让我们以后的人们在这块土壤上生长出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更瑰丽艺术、更深厚文化、更灿烂文明来。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76aea29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