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2022-04-20 10:2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核磁共振实验报告》,欢迎阅读!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

一、实验原理



根据磁共振原理,观察核磁共振现象,需要有一个均匀的磁场B0和一个角频率为



旋转磁场B1B1B0,并且满足

B0 (1)

gN/h,称为旋磁比。对于氢核,g5.585,N5.05081027焦耳/特斯拉,

h1.05461034焦耳·秒,可计算出氢核旋磁比267.52兆赫/特斯拉,故



B0





2.349102特斯拉 (2)



式中频率v的单位为兆赫,由式(2)可见,当发生氢核磁共振时,测出旋转磁场B1的频率v



就可确定未知磁场B0的大小,这就是NMR方法测量磁场的原理。

根据式(1),观察磁共振吸收信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扫频法,即磁场B0固定,让高频磁场角频率连续变化并通过共振区,B0时,出现共振吸收峰;另一种方法是扫场法,即把高频磁场角频率固定,让磁场B0连续变化并通过并振区,当B0时,出现共振吸收峰。

因扫场法在技术上较简单,本实验用扫场法,扫场电流为50Hz,对应扫场磁场

BBmsin100t,该磁场迭加在静磁场B0上,即

BB0Bmsin100t (3)

当满足磁共振条件时,就观察到NMR信号。见图1所示。Br为共振磁场,扫场每一周内,可观察到的共振吸收峰不超过两个。

根据布洛赫稳态条件,静磁场变化(扫场)通过共振区所需时间远大于驰豫时间T1T2这是在示波器上可观察到稳态共振吸收信号。如果扫场速度远非足够慢,不满足稳态条件,则观察到带有“尾波”的共振吸收信号。可以这样理解,当磁共振时,磁化强度矢量M





然偏离B0方向,产生吸收峰。当BBrBBr时,磁共振消失,而M将围绕B0以螺旋



方式恢复到B0方向。在这个过程中M在垂直于B0平面的分量M上,它使射频线圈产生

的感应电动势是逐渐衰减的,因而在示波器上出现“尾波”


右图为以氢核为例的核磁共振波谱:

所谓核磁共振波谱,实际上是吸收率(纵坐标)化学位移(横坐标)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装置

静磁场由永磁体产生,配以扫场线圈对,NMR电源供

50Hz可调的扫场电压,并供给探测器电源;探测器包括边限振荡器和检波放大电路,探头是装有样品的振荡线圈,也是探测线圈;样品为水和聚四氟乙烯,核磁共振是对水中的氢核和聚四氟乙烯中的氟核而言;示波器用来观察共振信号。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1.测量1号样品的氢原子核和3号样品氟原子核的共振信号等间距时的共振频

2.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计算氟原子核的旋磁比

使示波器上共振吸收信号等距,利用频率计测定NMR射频场的频率,由式(2)就可求得未知场的大小。用毫特拉计测出,并与NMR法结果相比较。

3.使示波器上共振吸收信号等距,利用频率计测定NMR射频场的频率,由式(2)就可求得未知场的大小。用毫特拉计测出,并与NMR法结果相比较。

4.将励磁电压调到2V,射频幅度保持在4V,自己设计方法,根据共振信号从等间距盗重合的变化,测量此时扫场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幅度。

5.更换样品分别测量2456号样品氢原子核共振信号等间距时的共振频率

四、实验结果

1.1号样品为21.912983MHz 3号为20.717395MHz 2.旋磁比为252.92MHz/T

3. 氢为21.915730MHz 氟为20.717395MHz 4.4.88V

5.2 21.911744MHz 4 21.918497MHz 5 21.918496MHz 6 21.913355MHz


五、思考题

1.扫场(调制磁场)和旋转磁场B1是一回事吗?它们在观测取NMR信号中各起什么作 用?

答:不是。扫场是交变低频调制磁场BBmsin100t,可以提高信噪比,并获得稳定的共振信号,它可以使我们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观察到共振信号,并且可以减弱噪声的影响。旋转磁场是在恒定外场的作用下由小铜线圈产生的,用来产生核磁共振。



2.测量静磁场B0时,为何要求示波器上NMR信号之间等距?此时,若改变扫场的大小,信号间距是否变化?

答:因为NMR信号之间等距时磁场B大小等于稳恒磁场B0,可由测得频率计算出稳恒磁场的大小;改变扫场信号间距不变,因为改变扫场大小不改变稳恒磁场的大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71ce9c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7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