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典源及解读

2022-11-02 15:08:3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远地自偏”典源及解读》,欢迎阅读!
远地,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远地自偏典源及解读

作者:何伟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03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著名的诗篇之一,为诸多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对此诗的评鉴不胜枚举,然对心远地自偏的笺注,大多语焉不详,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释其为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此句无注解。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释其为只要存心远离尘世,便觉得居住的地方也远离尘世了②。《陶渊明集评注》释其为只要内心清静,远远超脱于世俗,因而虽居喧闹之地,也就像住在偏僻之地一样③。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则简单注解,心远,心和世俗远离④。而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对《饮酒》无注解,其《整合与建构》却要学生理解心远等词语的含义。

窃以为,心远地自偏心远一词,属化用,也可称用典,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而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家更是耳熟能详。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古人视恬淡宁静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澹泊宁静也是诸葛亮《诫子书》的核心,是修身之本。《管子》有云:心神耳目虚静,然后能化万物,故静而后自治。因此,澹泊,并非甘于澹泊,澹泊是为明志,即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也;宁静,也非静而则止,乃静中有动,是致远。诸葛亮《诫外甥书》一文对此有进一步阐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由此,陶诗的心远,追本溯源,乃《淮南子》的宁静致远,或诸葛亮的志存高远(即志远)。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儒家立身处世之基本,靠静心养性、清心寡欲,以加强修养,使品行纯正。所谓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山林,则虽处喧闹的街市,也不会为外物的纷扰所诱惑。宁静致远,一定程度上,与佛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谓异曲同工。虽然身处喧嚣之地,但只要心境澄明平静,也会拥有整片静寂的森林,甚至与山林融为一体。

据逯钦立先生《陶渊明集·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考证,《饮酒》二十首应是同一时期之作,为元兴二年秋冬(公元403年)⑤。此与陶渊明义熙元年乙巳十一月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及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时间(公元405年)相隔两年。此段时期,东晋政坛一直动荡不安。元兴二年十二月三日壬辰,桓玄篡晋,称楚,改元永始,贬晋安帝为平固王。元兴三年四月,刘裕诸将大破桓玄军,刘敬宣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五月桓玄被诛。义熙元年三月,晋安帝反正,刘敬宣解职。在这政治漩涡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刘裕的镇军参军和刘敬宣的建威参军,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前溪》一诗为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70ef68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