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前景》,欢迎阅读!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前景
一、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农业赶超发展的梦想。长期以来,在学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现代化理念是农业要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要从“人均一亩三分,户均十亩左右”的小农经济状态迈向大农场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多地借鉴日韩经验,发展农协。日韩的基本国情与中国类似,同样都是人多地少。这两个国家的农业经营走的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重密集型发展模式,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土地产出率,以此提升国家的粮食自给水平。
然而,无论是以大农场为核心体现形式的美国模式,还是以农协为核心体现形式的日韩模式,均可视作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浪漫叙事。当前中国面临着两个基本国情:一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矛盾依然存在。《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到20XX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2.34亩。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1 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20 743万农业经营户,其中,98%以上为小规模农业经营户。这意味着以大农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美国模式在未来中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都难以走得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乡居民的家庭经济收入也在快速增加,但是整体来看,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依然有限。20XX,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 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617元,与日韩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意味着依靠农协的力量刻意提高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使其长期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日韩模式在中国也基本行不通。
从农产品的供给端来讲,中国仍然有2亿多小农户,农业经营净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性财产收入中的比重到20XX仍超过36%,小农户依然需要从有限的土地上获取经营收入,这就会使小规模农业
经营模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农产品的需求市场来看,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农产品的供给需要满足三个基本要求:一是供给数量要有保障,要让14亿人的饭碗能端得起来,即要保障国家粮食的基本安全;二是价格要相对较低,不能增长过快而超过城乡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影响社会稳定;三是食品安全很重要,农产品质量要有保障,不能危及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因此,浪漫叙述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不适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
由此,我们认为小农经济仍然有存在的现实价值,即便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基本增长趋势仍然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小农户也将继续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持浪漫叙述研究传统的学者可能会针锋相对地回应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悲观叙述,这岂不是说中国农业没有未来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小农户将长期存在,中国农业未必就没有出路,未必就不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在《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关中实践》一书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理论和实践的回应。
我们认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农民为主体,农业现代化需要以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为前提,不能为了现代化而将没有收入保障的农民赶出土地或断绝外出务工农民的返乡耕作权;二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农业现代化既要追求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稳定持续提升,逐渐提高劳动者报酬,又要追求土地产出率,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且质量有保障的相对廉价的农产品;三是以农业小规模经营为种养殖业的基本经营形态,使数亿小农户能够从农业中获得一份维持体面生活所需要的农业经营收入;四是以老人农业和妇女农业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形态,使父代(妻)务农和子代(夫)务工的家庭劳动力配置模式能够有存续空间,为农民的城镇化道路提供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撑;五是以合作社和农民参股的涉农企业为服务规模化的主要组织载体,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者提供全面、方便和快捷的社会化服务,减轻务农老人和妇女的劳动
强度;六是以“一主多元”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其中,“一主”指的是绝大多数的农业经营者要以种植大宗粮食作物和大众化的瓜果蔬菜等为主要经营种类,“多元”则是可以适当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和专门用于满足高端消费市场的生态有机农业等。由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统分结合的渐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践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在渐进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中,一方面是农业劳动者的日均报酬稳步增加,农业经营收入仍然是小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6d4cdcbdc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