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加爵事件的“社会学解”》,欢迎阅读!
马加爵事件的“社会学解”
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了一宗骇人听闻的命案,23岁的农村大学生马加爵很有计划的把他宿舍内的4个好朋友一一杀掉,把尸体藏好然后潜逃,然而天网恢恢,最终他还是落网然后被处于极刑。但他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一句话就可以让“天之骄子”抡起罪恶的铁锤砸向朝夕相处的同窗?这里面应该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学原因。
1. 环境落差让他自暴自弃。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同步、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不同步,逐渐拉大了城市和农村的距离,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人们的心理距离也随之被拉大了。这是造成“环境落差”的根本原因。但是,“环境落差”不能成为自暴自弃的借口。 这样的反思是片面的,这里有个不难理解的外因与内因的问题。马加爵事件只是不适应“环境落差”的一个极端表现的特例,我们在反思时决不能把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归咎于环境落差,应该主动融入环境。如果像马加爵那样,因为文化冲突、生活方式的冲突就排斥新环境,把内心封闭起来,就会变得孤僻、与人积怨越来越深,最终走向歧路乃至邪路。不应归咎于“环境落差”,而要着重思考人应该怎样适应“环境落差”。
2. 虚拟的网络世界,没有体温 。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人际互动网,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注定不是“独居动物”。尤其现代社会的发展,做任何事更强调协作性和团队性,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正常、良性的交往,但是很多人并不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在人际交往中“不合群”的人,也就是说比较孤独的人,常常容易出事。人是群体活动的,朋友是“救生圈”,心里有苦闷向朋友倾吐出来,朋友给点慰藉,事情就过去了。他缺少倾诉对象, 这样的人就很危险,容易走极端。“合群”的人大多居于主流地位;“不合群”的人大多居于边缘地位。居于主流的要主动欢迎、邀请、引导居于边缘的人参与主流的活动,尽量减少边缘的面,还应该适当参与边缘人的活动,从而增强沟通、了解和理解。作为边缘人也应当自觉融入群体,改变自己孤独的处境。“独坐不堪朝与夕”,孤独的滋味不好受,孤独久了性格就易孤僻。 马加爵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败下阵来,就开始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与人的交往变得更加淡漠,由
于经常浏览血腥、暴力的网站,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扭曲。虚拟世界是没有体温的。我主张积极有效地利用网络。对网络的滥用和沉溺,会使人慢慢回避社会现实,逐渐淡化现实的人际关系,淡化友情甚至亲情,乃至于有的人模仿网络里的不良信息,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抗和攻击。 3. 家庭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加爵事件
家庭关系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融洽的家庭关系是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然而,处在急剧变动中的中国,家庭问题日益增多,家庭冲突激化。家庭中心理障碍变的突出。家庭成员的地位、观念发生差异,需要重新调适。个人在社会中所承受的竞争、压力也需要在家庭中获得排解。最重要的是代际冲突。受新思想熏陶的年轻人,独立意识、个人观念增强,不愿自己的生活再被父母主宰、掌握。所有这些使得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处理。马加爵从农村到大都市,他接受的思想都是最前卫的。他的父母一直生活在农村又没有文化,他们对新思想了解甚少,加上他们和马加爵很少沟通,这样他们之间必然有很深的代沟。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关系的不和睦,这种不和睦在上文提到的例子就有所反映,如和奶奶看电视有冲突就恨她,父母吵架他就想杀父亲。这不仅仅是不和睦,而是处于危机状态。和父母就是这样的糟糕的关系,加上他比较内向的性格,而且他又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这些因素又导致他和同学的关系不融洽。如果他们在发现孩子有孤僻、离群等异常举动时,能给予足够的关爱、沟通和交流,或许马加爵就不会成为今天杀人的马加爵,而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育和社会化的主要方面是儿童的教育和社会化。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对儿童有深远的影响。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知识,学习社会规范,培养性格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马加爵父母没有文化,因此对马加爵的教育只能按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不可能做到科学合理,他们会把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不足移植到马加爵身上,致使马加爵在初始社会化过程中就存在很多问题。马加爵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就是受儿童教育影响的结果。他在中学的日记中记载这一件事,他曾因与奶奶看电视时发生冲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恨死了!”还有一次,他的父亲与母亲在凌晨吵架,15岁的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事件:“我真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6b09cfd75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