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学作品中王孙意义的嬗变》,欢迎阅读!
论文学作品中王孙意义的嬗变
摘要:王孙频频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却很少有人去探究它的含义,更不用说谈论王孙意义嬗变的规律了。而本文则对王孙意义的嬗变作了详细地考证。
关键词:王孙 意义 嬗变
古代文学中,王孙是一个屡见不鲜的词,比较熟悉的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再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还是一个令人怅惘的词,这种怅惘之情滥觞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代大量的诗篇模仿此句,并借此句抒发人世间的种种惆怅之情。我们来细数一下王孙的种种含义吧。
一、先秦意义
王孙最初指王爵的子孙,后来出现于人名之中,指复姓。如先秦典籍中出现了不少含王孙的人名,比如《左传》中楚灵王云:“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谿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此处的“王孙牟”指复姓。另外“楚王问鼎”以及秦晋殽之战均出现了王孙满,“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曲树程《注评译析古文百篇》注释为“王孙满,周之大夫。王孙,复姓”。《通志·氏族略第五》“以爵系为氏”中,对“王孙满”条目有这样的记载:“姬姓,周大夫王孙满之后。满,顷王孙也。卫有王孙贾,楚有王孙由于。《汉书·货殖》有王孙大卿。《陈略耆旧传》有王孙滑,治三礼,为博士。”这清楚地说明了 “王孙”一开始指王爵的子孙,后来演变成我国古代的一个姓氏。
后世不少诗歌还保留着王爵子孙这层含义,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用“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申明自己的王室身份。杜甫《李监宅》“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因为李监是唐宗室子弟,故称其为王孙。
同在先秦时代,王孙还可以指蟋蟀。《尔雅》:“蟋蟀,蛩。”陆机《疏》云:“蟋蟀,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如漆,有角翅。……楚人谓之王孙。”不过这个意义运用不是很广泛,王孙的这个意义仅限于楚地。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王孙”或代表王室身份,或表明一种复姓,或指一种小动物,还没有与人的情感产生直接关联。
二、“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真正为“王孙”这个词注入活力并成为后世文学抒发别离怅惘之情的源头是西汉淮南小山的《楚辞》,《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中既没有明确地写招唤者为什么要劝王孙归来,也没有说明王孙与招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更没有让王孙去作志行高洁的自我披露和内心独白——作者根本没有让王孙开口说话,王孙在诗中,如前所述,只是一个被召唤者日夜思念的攀援桂枝的高洁形象。从此,“王孙”一词被赋予隐士或者游子形象,并频频与“春草”意象结合,让苦苦等待他归来的人千百年来怅惘心碎不已。
后世的诗赋偏爱王孙这一意象,于是,在唐诗中,王孙作为隐者的形象屡屡出现,特别是山水田园诗。如初唐诗人上官仪《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云:“别有青山路,策杖访王孙。”他认为王孙隐居在青山深处,要拄着拄杖去探访。盛唐诗人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认为王孙应该居住在风景如画的山林深处。皇甫冉《送李万州赴饶州觐省(得西字)》:“无限青青草,王孙去不迷。”认为王孙隐居在无限青青草的地方。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羡君东去见残梅,惟有王孙独未回。”则认为王孙沉醉于野外如画的山色,不愿回来。不仅在唐诗中,王孙意象还多次出现在宋词中,也同样表现隐者形象。
唐诗中的王孙除了指隐者外,还常常指朋友,通常出现在送别诗中,表达了一种离别的愁绪。如李嘉祐《送朱中舍游江东》:“孤城郭外送王孙,越水吴洲共尔论。”用王孙代指自己的好友朱中舍,李嘉祐《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表达了作者对内弟的依依惜别之情。再如钱起《送李协律还东京》:“芳草忽无色,王孙复入关。……愁见离居久,萤飞秋月闲。”郎士元《送韩司直路出延陵》:“复送王孙去,其如春草何。”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张祜《富阳道中送王正夫》:“何堪衰草色,一酌送王孙”等等均表现了作者送别好友的愁情。
除了朋友意象,唐诗中的王孙还经常指游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诗人自比于王孙,游宦他乡,但空有济世之志,终感报国无门,就和那些被遗弃的山野之人一样,无人赏识。
唐朝的一些咏史诗经常借王孙来表达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试想诗人经过一块曾经是朱门大户、绿柳成烟、王孙公子成群之地,如今却是残垣断壁,荒草萋萋的萧条之景,心内自然会生出繁华不再,物是人非之感。如许浑《题青山馆(谢公馆)》:“昔人诗酒地,芳草思王孙。……悬岩碑已折,盘石井犹存。”再如赵光远《题妓莱儿壁》:“鱼钥兽环斜掩门,萋萋芳草忆王孙。”均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物是人非之感。
在唐诗中,王孙作为隐者、朋友、物是人非的意象是与唐人的精神风貌、生活阅历息息相关的。唐朝的国力很强,百姓富足,士人又有漫游名山大川以及归隐田园的爱好,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送别诗以及咏史诗,从而赋予了王孙不一样的意义。
诗言志,词言情,在宋词中,爱情是词的一个重要主题,而王孙在词中
主要扮演女子所等待的情人。李之仪《踏莎行》:“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描述了一位女子苦苦等待杳无音信的情人。晁补之《忆秦娥》:“王孙莫负东城约。东城约。一分春色,为君留著。”描写了一位女子提醒自己的情人不要失约。仲并《忆王孙》:“愁绪如丝无尽头。思悠悠。怅望王孙空倚楼。”也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苦苦等待之情。
后世的诗歌基本上都沿袭了王孙的两个特点:游玩不归和怅惘之情。除此之外,王孙还可以指年轻人或者专指富家公子。年轻人这个意义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此时只是一个落魄的年轻人,漂母却称之为王孙,后世不少文学作品保留了这种含义。如晁补之《御街行》:“王孙年少,风流应更,无奈春愁闷。”年少的王孙,当然是指年轻人了。胡曾《咏史诗•檀溪》:“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檀溪。”春天是郊游的好季节,一群年轻男子们相邀出去游玩踏青。富家公子则如柳永《木兰花》:“王孙若拟赠千金,只在画楼东畔住。”能赠千金的肯定是富家公子了。张元干《望海潮》:“照玳筵珠履,公子王孙。”陈亮《彩凤飞》:“莫也教、公子王孙眼见。”词中“公子”“王孙”连用,指富贵人家的公子。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王孙的含义从古至今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先秦时期王孙只是表示复姓或者王族身份,还没有与人的情感发生关联,自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出现后,后世诗歌便赋予了王孙多重意义,唐朝主要赋予王孙隐者、游子、朋友的意义,还常常表现物是人非之感,宋朝则赋予王孙情人的意义,总之,这些意义与各个时代的特征紧紧相关。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3月.
[2](清)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9月.
[3] 唐圭璋编撰,王仲文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5b2755424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