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2022-04-13 16:18: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欢迎阅读!
王维,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其实,盛唐开元时代,凉州的交通非常便利,据《通典》卷七记叙当时交通状况云: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中唐以前,从长安通凉州的驿道属于长安通西域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主要有南北两大通道,“考凉州东南至长安,有取兰州(今兰州)取会州(今靖远、景泰间黄河东岸)两驿道,可谓南北道”。南道称“秦州路”,北道称“乌兰路”,史学界亦称之为丝绸之路东段之南道与北道。关于此二道的具体走向、驿程里数及驿站设置等,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对之考证极详。据严先生考证,此南北二道具体路线如下:南线秦州路,自长安都亭驿出开远门西行,经凤翔府(今凤翔)以及陇(今陇县)、秦(今天水)、渭(今陇西)、临(今临洮)、兰(今兰州、皋兰)州,渡河至凉州,全程凡二千零二十里。北线乌兰路,亦由长安都亭驿出发,西北行经(今县)、泾(今泾川)、原(今固原)、会(今靖远北徙城堡地区)四州,渡河至凉州,全程凡一千七百九十里。

严先生考证的这两条路线,也得到了后来学者实地考察的证实。1990720日至8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丝绸之路综合研究沙漠路线中国地段的考察,此沙漠路线考察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的分别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世界上19个国家四十多位著名学者组成。经过中国学者考证古籍,印证考古发现,结合实地考察,基本上搞清楚了丝绸之路长安至敦煌段有三条路线,其中北线和南线的分支经过武威(凉州)的线路与严先生考证的乌兰路和秦州路基本吻合。{5}2008年,著名丝绸之路研究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先生曾先后五次亲临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对古丝绸之路进行考察,其得出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线路是:从关中中部的咸阳、长安出发,经醴泉、乾县、永寿,沿泾河经彬县、长武,甘肃的泾川、平凉、泾源,北上到宁夏的固原,越六盘山又经海原,再经靖远、景泰、古


浪到武威的丝绸之路北线,开辟于战国,到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才全线贯通,并西到今新疆境内。可见,严李二位先生考证的线路基本是一致的。 另据王开先生考证,唐代陕西境内的驿路,以长安为中心有11条主干道连接各州、府、县并通往境外。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陕西境内南有陇关道,北有萧关道。此陇关道与萧关道,即严先生的秦州路与乌兰路在陕西境内的两段。丝绸之路研究专家薛正昌先生对于萧关道,有非常清楚的阐释,他说:“广义的萧关古道就是关中西出北上塞外的丝绸之路东段通道。通常意义上,大致有两条走向:一是出长安,沿河、泾水过三关口,出固原、海原,在甘肃靖远县北渡黄河,经景泰直抵河西走廊武威;二是出西安,沿泾水过三关口后翻越六盘山,沿祖厉河而北上,在靖远县附近渡过黄河。而汉唐丝绸之路长安―凉州道东段北道,则主要是畅通于前者。”

弄清楚了长安至凉州的路线以后,再来看王维究竟走的是哪条线路。学术界一般认为王维走的是由兰州渡黄河的南道,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南道较北道平坦且沿途较富庶,北道虽然比南道少近二百余里,但崎岖险峻且沿途干旱贫瘠,风沙较多,严耕望先生即持此观点;二是盛唐著名诗人高适、岑参出塞走的都是南道,所以王维也应该走的是南道。显然这两条理由很不充分。我们认为在中唐以前,北道当是通往西域的主道,王维出塞走的是北道而非南道,理由如下: 第一,没有任何文献明确记载盛唐人西行出塞与行人商贾西来入塞主要走的是南道,那种认为唐人西行出塞主要走南道的观点,实为主观臆测。有的学者在解读《使至塞上》诗时,武断地指出王维此行出塞并不经过萧关,显然是难令人信服的。更何况北道比南道少230里,走北道至少可以节省两天的时间,这是古人出塞不得不考虑的有利条件,故元、明、清三代通新疆的官马大道陕西段皆是选择北线而非南线。据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记载,元代,通中亚、东欧四大汗国之南线经潼关、长安、泾州、平凉府西去{9};明代,通西北有三条道路,而主干驿道为经州、长武、平凉府西去{10};清代,官马驿路“皋兰官路”仍沿袭明代通新疆路线,其途径为经西安、乾州、州、长武、皋兰西去。三代官道都不约而同选择北线作为主干道,一者当是北线本为捷径,二者很可能是沿袭自古以来北线即为关中通西北的主干道的先朝惯例。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大力修治此道,并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时人称为“左公柳”,成为祖国西北边陲一道壮丽风景线。光绪五年(1879)杨昌巡视西北,见路旁林带如城,曾即兴咏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无疑为我国西北交通史留下了一段美丽佳话。

北道开通虽然比南道要晚,但自西汉开通以后,就成为较南道更为便捷的交通要道,往往成为官员、商旅的首选线路。一些历史学家,如王开、李健超、薛正昌等皆认为北道才是丝绸之路东段的主要干道。薛正昌先生就曾明确阐说:“从长安出发,沿泾水河谷西北而行,经平凉、固原,在甘肃靖远过黄河,抵达武威,再出


河西走廊,这是当时东段的主要线路,同时也是官员、使者和商旅的.首选。只有当这条路线受阻时,人们才选择另一条路线。”

第三,也是最主要证据,即王维本诗中所描绘的地名景观,为北线所有而南线所无。上文已述,《使至塞上》诗为王维到达凉州后回忆旅途见闻以及抒发即时感受之作,故只需了解诗中所写地名景观之地理位置,即可确定其所走路线。这恰可从诗歌后两联得到证实。首先,尾联之“萧关逢候骑”,乃实写王维行到萧关逢到侦察骑兵。此处的“萧关”,是指汉萧关故址,其地理位置在唐原州(今固原)东南三十里,正为北道行途的重要关塞,此中详情,读者可参阅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之有关“萧关”之考证。前文已述,古代经萧关的一段道路亦称“萧关道”,乃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一段,这亦可从前引初盛唐诗所作诗中得到证实。后之学者昧于此而妄言此“萧关”乃是虚写,泛指边塞之地,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实,能确证此一点,即足可证实王维走的是北线。其次,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北道所独有的景观。诗中的“大漠”指北道途中自新泉军(今景泰)至凉州(今武威)段所经过的腾格里大沙漠南沿,走南道是见不到大沙漠的。“孤烟”指报平安的烽烟,亦称“平安火”,唐代有烽火报平安的制度,详情可参见陈梦家先生的《汉代烽燧制度》。“长河”指北道途中自会州(白银市平川区)至会宁关(今靖远县北城滩)间的一段黄河。据严耕望先生考证,长安至凉州的北道的会州至会宁关一段,其走向基本是沿黄河河谷西北行,此段路程180唐里。这一段路程非常重要,因为此段路径基本是伴黄河而行,且至少需行两天时间;特别是此段长达180唐里的黄河整体流向是西北向,且其中有些河段(的长达十余千米)完全是东西向,即黄河是由东向西而流,这种大河西流的景观,乃为此段黄河所特有,这从地图上亦清晰可见。根据常识,“长河落日圆”这种奇景,只能出现在东西向或者西北向的大河上。如果是晴天的傍晚,沿河而行的旅客就能欣赏到“长河落日圆”的奇丽壮阔的黄河奇景。另据考古发掘,唐代的会州州城与会宁关皆建于黄河岸边,此两处也同样可见“长河落日圆”的景观。一般人只知道王维出塞要横跨黄河,而不知道王维此行至少有两天时间几乎是伴黄河而行,正是在这段旅途中,王维才第一次见到了大河西流的地理奇观以及“长河落日圆”的奇异边塞风光。而这种大河西流的情况是走丝绸之路南道的人见不到的。 综上所述,王维出使河西走的是北道而非南道,其《使至塞上》诗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是描写盛唐时丝绸之路北道的独特边塞风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5af899e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d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