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社会标签理论的视角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与思考》,欢迎阅读!
从社会标签理论的视角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与思考
标签理论是由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埃德文雷伯特和霍华德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社会标签理论吸收了符号互动理论,重点讨论了越轨行为的发生过程。所谓越轨,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1]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在行为者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被重要他人标定出来的。标签理论强调了重要他人对行为者贴标签的影响,以及重要他人对行为者行为的判定和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偏见,使被标签者成了这种行为判定和偏见的受害者。被贴上标签的行为者,在以后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会逐渐修正自己原来的自我形象,取而代之的是被标定的“越轨者”的自我形象,适应并接受“越轨者”的角色,从事完全意义上的越轨行为。
一、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
根据社会标签理论,笔者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又称越轨行为)分为初级越轨行为和次级越轨行为两个层次。初级越轨行为,是指存在越轨行为但其行为没有被他人发现并公之于众或因为某种原因还没有被贴上标签,所以行为者不会因其实施了越轨行为而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越轨行为对行为者心理的影响也不是持久性的。次级越轨行为(又称习惯性越轨行为),是指被重要他人(父母、老师、朋友等)发现其存在的越轨行为贴上“越轨者”标签并公之于众从而受到指责和惩罚的行为。
从初级越轨行为到次级越轨行为会经历三个标签形成的过程:行为者的失范行为(初级越轨行为)—重要他人对初级越轨行为的察觉并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并公之于众—行为者对标签的认同并成为真正的越轨者。在这个过程中,重要他人贴标签是影响次级越轨行为的关键。若行为者被贴上了标签,当面对他人贴“标签”的评价和态度时,当事人就会通过外界的反应不断得到暗示,即我是越轨者,逐渐由对自身的怀疑到接受这种“标签”角色,由一个“初级越轨者”过渡到“次级越轨者”,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自我形象和自我角色的转变,最终产生“自我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2]
对学生而言,其初级越轨行为如果被家长、老师、好朋友等重要他人发现,即使学生是无意为之或已经对问题行为有了悔过之意,但仍有可能被重要他人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学生,在受其标签所代表的“问题学生”符号的影响下,逐渐陷入“隔离”的境地,其正常行为也有可能因为标签而被看作是问题行为。如果他们长时间失去认同,会使得“越轨者”逐渐脱离正式群体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归属感,从而加入由其他越轨者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以寻求支持和认可。由于“群体成员间的相互认同减轻了由越轨行为造成的不安和自我悔恨的心理负担,恪守常规的压力减轻了,越轨者的自我形象加强了,群体使越轨行为合理化”。[3] 所以,当其加入了由众多越轨者组成的非正式群体,“越轨者”就会做出使自己更加符合越轨者角色的行为,逐渐形成新的自我概念,最终接受越轨的亚文化和行为模式,成为一名真正的越轨者并走上越轨的道路。
莱默特指出:“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以一种越轨的方式行事。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是易于掩饰的,其实这种问题行为是人人具有的。”[4] 成人尚且会犯错越轨,更何况是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学生。教师如果因为学生某些具有问题的行为而对其进行负性评价,甚至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这是非常错误的。被标签化的学生在对标签的内化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行为的失范与心理的异化,而这些贴上标签的“问题学生”在普通学生中可能不被接受和认可,甚至遭到排挤,因此,便会很容易加入到同样被标签为“问题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当中。教师和普通学生在其加入了非正式群体后便会更加认同其越轨者的身份,在其完全认同和接受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后,便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学生。
二、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思考
社会标签理论强调了初级越轨行为与次级越轨行为的相关性以及重要他人贴标签对行为者的影响,该理论在学校工作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应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中,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行为,但这类行为大多数是学生处于某种好奇而造成的,是暂时性的。当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不急于把学生的行为公布或在公众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而是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探究其中原因,应当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
2.做好学生的回归工作,减弱“标签效应”的不良影响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转化,如果学生有决心改掉其问题行为,那么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鼓励其回归正式群体的生活。被贴标签的学生大多会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应多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逐渐消除其内心的消极暗示,恢复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成长。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工作
师生的期望与被期望产生相应的互动,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及学业成绩。[5] 在实际的生活中,教师不能只根据学生课程分数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而应多给学生肯定和赞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教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了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6],让学生在好的标签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好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5532a30a4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