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2024-02-29 14:24: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欢迎阅读!
山道,教案


③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辛弃疾抗金的故事。 二、 简介作者

辛弃疾(1140528日-120710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三、指导学生自学

1、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的作者等有关情况。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想一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理解词意。 学生交流词意,教师个别指导。 四、多种形式诵读练习 1、全班齐读。

2、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 3、指名学生个别读。

五、全班交流、拓展

1、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交流词意,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交流词意:

个性设计

学生学习的兴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少年时不懂得什么是忧愁,闲来无事喜欢登上高楼。

2.)“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没有忧愁也要说有许多忧愁。

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口。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说却又说不出口,而只是说:“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六、重读诗文,总结本词。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登高望远不知愁苦。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虽然亲历了人民的苦难,却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却“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出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两句“欲说还休”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体现了辛词“变温婉,成悲凉”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滋味”“识尽愁滋味”的对比,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502d0d597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