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项羽本纪》的语言描写中看项羽的悲剧性》,欢迎阅读!
从《项羽本纪》的语言描写中看项羽的悲剧性
作者:沈欣怡
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3期
内容摘要:《项羽本纪》中有许多的语言描写,这些语言描写不仅可以反映项羽的形象及性格特点,同时也是司马迁暗示其最后的悲剧命运的一个方式。通过对《项羽本纪》中主要人物项羽、刘备及范增的典型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看司马迁如何暗示项羽的悲剧性。
关键词:《项羽本纪》 语言描写 项羽 悲剧性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讲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起历史事件,同时深刻而又生动地描述了项羽的一生及他悲剧的结局。语言描写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不仅可以从中表现项羽的形象及性格特点,同时也可以成为司马迁为揭示项羽悲剧结局的方式之一。
一.项羽的语言
据统计,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共有30处语言描写。司马迁通过项羽所说的一些话语,展示了有血有肉的项羽形象,也暗示了其最后的悲剧结局。以往人们常常从宏观的历史大势去阅读这部作品,较少注目司马迁的人物描写中的细致入微之处透露出人物命运的艺术。
《项羽本纪》中,项羽说的第一句话是:“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为项羽不愿学写字及剑术,认为这些无用,他要学可以抵挡万人的本领。司马迁仅通过这一句话表现了项羽重武轻文,做事不能善始善终,过于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武”毕竟是刀剑上讨生活的行当,其凶险性可想而知。特别是“一人敌”,自身左右的作用还大一些,而“万人敌”则处于大军之中,个人的力量和技术所能左右的就明显减弱,悲剧性陡然提升。“彼可取而代也。”这是项羽长大后看到秦始皇巡游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这句话一则可见其率真的性格,同时可见其并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教,狂妄自大的性格并没有得到收敛。性格有时也会成为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因素之一,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这样说过:“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性格对一个人的命运影响是巨大的。项羽这一句话中便体现了他本身的个人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一位要成就大事的人所需要的特质,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另一方面,从项羽说自己不愿学写字不仅可以看出项羽重武轻文,更不会重视兵术,也不会懂得运用策略,虽有勇却无谋。但是欲成就大事者往往需要有勇也要谋,二者缺一不可。虽然项羽身边有范增这样的谋士辅佐,但是自身也需要一定的学识,有一定的判断力,若一昧的轻信他人的话语,缺少自己的判断,只会招致祸患。司马迁通过这一句话生动形象的刻画了项羽的个性特点也暗示了其最后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
再看“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把秦朝宫室用一把大火烧得残破不堪,紧接着思乡之情在心中如同火焰般炽热的燃烧。在各路军马还未平定,江山还不稳固之际,作为总头领的“西楚霸王”不思如何稳定天下及自己的统治,却儿女情长地思念起家乡,他的理智轻易的被情感所取代,自然不会理会他人建都关中的建议。项羽对家乡的眷恋一直放在心中,当这种情感慢慢发酵,喷泄而出时,结局已向悲惨的方向发展。他被逼到乌江边时,说道:“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这一段独白,在表现了项羽受江东父老的爱戴的同时也体现了项羽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深厚,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宁愿死也不渡乌江。唐代的杜牧说“卷土重来未可知”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胜负乃兵家常事,但是项羽却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以情感代替理
性,基本不具备政治家素质。其实,思念家乡并没有错,但是当思念上升为眷恋,蒙住理性,成为头等大事,那在一定程度上便不是一件好事了。且项羽身份特殊,他是要成就大事之人,做大事的人便不应把“家”放置在“国”前。历史上也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放得下家,最后成为了首领。司马迁也通过这些对话暗示因为他对于家乡的情过深而羁绊住了自己,因此最后的悲剧是难以逃脱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可见司马迁心思巧妙,在项羽的语言中早已暗示了其最后的悲剧命运。
二.沛公的语言
刘邦是最后的胜者,在《项羽本纪》中刘邦共有八处语言描写,主要集中在鸿门宴前与张良及项伯的对话。
为什么最后的结局会是刘邦胜而项羽败呢?刘邦有张良的指点,但项羽身边也有亚父范增,范增与张良在计谋方面不相上下,但早先有着优势的项羽最终却以失败告终,造成他悲剧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不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为之奈何?”在刘邦所说的话中出现了两次,意思为“那怎么办?”面对当时项羽强而刘邦弱的形势,他不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而是虚心向张良请教,听取有利可行的意见。司马迁用这四个字刻画出了一个虚心请教、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沛公。这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项羽不乐意听他人的意见,固执己见,甚至残暴的杀害谏人。纳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唐代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是后代帝王的楷模之一,在他的治理下,唐代社会和谐繁荣,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善于纳谏。对于一个要做霸主的人来说,若不虚心纳谏而是固执残暴,只会失去可以辅佐自己的人,终究会导致失败的结局,司马迁仅用这四个字很鲜明地突出了与项羽截然相反的政治家刘邦形象,也有力地暗示了结局必然是刘邦胜而项羽败。
再看刘邦面对项伯来访所说:“君为吾呼入,吾以兄事之。”这一句意为:“你替我请他进来,我会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虽然刘邦与项伯素昧平生,但在生死关头却不拘身份,竟然要以他为兄,可见刘邦待人十分有礼貌,且以利害为标准处理这类事务,使形势转向有利于自己。从大局看,这会为刘邦招得许多有贤之士,助他一臂之力。反观项羽曾“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司马迁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反衬出项羽为人残暴,自然结局凄惨。
三.范增的语言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后遭项羽猜忌,辞官归去,在途中病死。苏轼曾说:“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1]
《项羽本纪》中范增的语言描写有五处,范增的独白也预示了项羽的悲剧结局。范增如同是诸葛亮,他善用奇谋,尽心尽力的辅佐项羽。但是项羽却如同“扶不起的阿斗”,不但不采纳亚父的意见甚至听信小人言,赶走了这个谋士,这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范增曾说:“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劝说项羽应该赶紧攻打沛公,他从两个方面论述沛公的危险,一方面根据当时人普遍信奉的望气观念角度,说明沛公具有“天子气”,自然对项羽的老大位置极具威胁;第二方面是刘邦进入咸阳之后一改素昔行为,说明他内心具有夺天下大位的野心。他明确的告诉项羽沛公有天子气,但是项羽却不以为意,这是司马迁为项羽最后的失败买下的伏笔之一,良机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来。鸿门宴时,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了沛公,但项羽始终不予理会,情急之下他召来项庄,说:“君王
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希望项庄能够以舞剑为由将刘邦杀了。司马迁通过这句话表现了范增的着急却力不从心,他预言若不将沛公杀了便会被他俘虏,这同时也是司马迁的预告,暗示了项羽最终的悲剧结局。
通过对以上三人典型的语言描写的分析可见语言描写是司马迁为项羽的悲剧结局作铺垫的一个桥梁。项羽、刘邦及范增这三位重要人物的对话独白虽短小朴实,却内含了司马迁巧妙的心思,他通过这些内蕴丰富的对话独白,将导致这位昔日的西楚霸王的悲剧的原因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结局也昭然若揭。
注 释
[1苏轼:《范增论》。
(作者介绍:沈欣怡,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4e8aa31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