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清学人》,欢迎阅读!
[北清四人]
【北清学人】之梅贻琦----“吾爱吾庐”中西合璧的“寡言君子””
自1914年归国后,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师 承:张伯苓。 高 徒:沈从文、黄昆、杨振宁、汪曾祺、邓稼先„„ 教育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尼克松在定义伟大人物时强调了三要素——杰出的人物、伟大的国家和重要的事情。这些要素对于评价伟大的教育家也同样有价值,只是政治家与教育家所参照的标准不同而已。 [梅贻琦的刚正清廉]
[1]据清华毕业生孔令仁回忆:西南联大附中师资水平出众,教学质量很高,在昆明极具号召力,子弟能入这所学校就读,仿佛跃登龙门。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璧和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都想进联大附中,结果龙国璧名落孙山。龙云感觉特别不爽,他可没少给联大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区区小事,梅贻琦怎么也不肯给个顺水人情?他决定派秘书长去联大找梅贻琦疏通。这位秘书长却领命不行,龙云生气地问道:“你还站着干什么?快去啊!”秘书长这才抖开包袱:“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梅祖芬也未被录取。”如此一来,龙云满肚皮的气消了,对梅贻琦的敬意又加添了几分。
[2]1943年3月4日,梅贻琦获悉母亲去世的噩耗,内心悲痛如同千杵齐捣。当天下午,由他主持召开联大常委会,蒋梦麟和张伯苓建议改期,他却说:“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在当天的日记里,他剖白心迹:“盖当兹乱离之世,人多救生之不暇,何暇哀死者?故近亲至友之外,皆不必通知。……故吾于校事亦不拟请假,惟冀以工作之努力邀吾亲之灵鉴,而以告慰耳。”这正是梅贻琦刚的一面,将痛苦强行镇压在心底,以百倍的努力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3]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后,秘书遵从遗嘱,将他病中仍带在身边的那个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各方人士的见证下,这位秘书揭去封条,打开手提包,装在里面的全是清华基金的明细账目,每一笔支出清清楚楚。众人唏嘘不已,赞佩不绝。“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对清华的热爱无物可以隔断,他对清华的贡献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为清华大学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他终身践行,给清华学子树立了完美的典范,他馈赠给清华大学的精神遗产必定与母校相始终。梅贻琦曾告诫黉门学子:“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不要追求轰轰烈烈。” [梅贻琦的稳健实干]
梅贻琦主张“行胜于言”,他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他爱干实事,肯干难事,能干大事,是知行合一的典范。学者、外交家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梅贻琦,深得要领,他在怀念文章中写道:“梅先生是一位平实真诚的师友。„„他用不着宣传什么小我大我,好像生来就不重视‘我’,而把他对朋友,尤其对于学生和他的学校的责任,作为他的一切。„„最令人想念他的就是他的真诚。处在中国的社会,他不说假话,不说虚伪的话,不恭维人,是很不容易的一椿事。”一位智者讷于言而慎于行,他就能慢工出细活,稳如泰山,刚毅坚强而持之以恒。陈寅恪对梅贻琦的寡言慎行评价极高:“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不空谈) 梅贻琦的慢 [梅贻琦的慢]
这个“慢”不是傲慢,不是怠慢,不是缓慢,也不是梅贻琦不惜时,不守时,而是指他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大革命家黄兴一生教人“慢慢细细”,就是教人慢工出细活,急就章难成精品。
美国的工业文明使梅贻琦大开眼界,理性告诉他,在短期之内,中国的发展速度无法由蜗牛之慢提升为骏马之疾,急功近利只会欲速则不达,唯有办好大学教育才能培元固本,奠定现代化的基石。嗣后,他语重心长,告诫行将赴美留学的青年:“诸君在美的这几年,亦正是世界上经受巨大变化的时期,将来有许多组织或要沿革,有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办法,才可以免除将来冒险的试验,无谓的牺牲。”他的意思是:莘莘学子必须克服浮躁的心魔,对各种人文、科学课题精研细究,才能有所创获,把工夫做到家。
梅贻琦的教育观一以贯之。他强调“大学之良窳几乎全系于师资与设备之充实与否,而师资为尤要”,教育学生,他主张熏陶,不赞成模铸,流水线作业注定培养不出“博极今古,学贯中西”的通才,而只会扼杀“神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天才。他的“从游论”颇具新意:“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
1
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师生从游则不止学问可以薪火相传,品德、情操也可以熏之陶之,化于无形,得之不失。也许为效不速,但结果上佳。梅贻琦曾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细细体味它,却很有道理。在多事之秋,梅贻琦寡言,但并不寡谋,更不寡断,他的“慢”既表现为丰沛的静气,也表现为充足的勇气。即使兵戎相见,军队开进了清华园,也休想扰乱他的方寸。
【北清学人】之辜鸿铭---文化怪杰,知识良心
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演足了自己的悲喜剧。他是那个崇洋媚外的年头中坚定不移的民族主义者,在于他让世界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精义(虽有残缺之嫌),了解到中国人的不可欺。 [1]‚宁可不见紫禁城,不能不见辜鸿铭‛。 这是当时到中国来的‚文人‛‚坊间‛流传的一句话。 辜鸿铭可谓一代‚怪杰‛,他精通八九门语言,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只和两个中国人通过信,其中一个就是辜鸿铭。 美国当代汉学家艾凯说过:‚在战时和战后欧洲悲观与幻灭的氛围中,与泰戈尔、冈仓等成为东方著名的圣哲者的,是辜鸿铭,而不是梁漱溟或梁启超。‛ [2]1902年,在西太后68岁寿辰的时候,举国上下搞祝寿活动。辜所在的湖广总督府各衙门也是张灯结彩,不过在辜看来这个是‚铺张浪费,费资巨万‛。衙门里请来各位名流为慈禧祝寿,并大唱新编的为太后歌功颂德的《爱国歌》。作为其中的一员,辜却突然间想到了衙门外老百姓的生活的悲惨,他颇有感慨对邻座的梁鼎芬说道:‚现在满街都在唱《爱国歌》,却没有听到有人唱《爱民歌》的!‛ 梁鼎芬听罢,对他戏言道:‚君何不试着编一首歌唱唱看?‛ 老辜略一思,说道:‚我已有佳句四,梁大人愿意听吗?‛ ‚当然‛
这时,只见辜鸿铭摇头摆尾,一字一句大声念起来: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这短短的十六字一出口,顿时鸦雀无声。要知道,在当时这可是杀头的罪过。
[3]关于辜鸿铭的辫子,有件趣闻,他在北大教书期间,学生们无一不嘲笑他的辫子,他对学生们说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北清学人】之马寅初学识渊博铁骨铮铮的北大校长
[1]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次马寅初在重庆大学商学院大礼堂演讲,台下混进了国民党特务,情况很危险。马老带了女儿和棺材上台。他说:‚为了真理,我不能不讲。我带了棺材,是准备吃特务的子弹‛。他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春雷般掌声,使混在台下的特务不敢贸然下手。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连连派人以高官、美金为诱饵,劝他不要再发表此类演说,但马老一一严词拒绝。周总理病逝后,已经95岁的马寅初一定要去吊唁,并向周总理遗体告别。他激动地说:‚我就是死了也要去!总理自己已身患重病,还特地派医生来看望我。我一定要去吊唁,万一吊唁完死了,我也心甘情愿。‛后来,马坐着轮椅去向周总理遗体鞠三个躬,绕遗体两周才告退。
[2]马寅初应蔡元培举荐来到北京大学,主讲应用经济学,开设银行学、货币学、交易理论、汇兑论等课程。马寅初讲课,不爱‚照本宣科‛式地念讲稿,而是结合社会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他常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自己也耐心地答疑解惑,循循善诱。最令学生们惊讶的是,马寅初这样一个资深的‚海归‛,却喜欢颇具江湖气息的自称——‚兄弟‛,无论是对校长,对其他教授,还是对学生,一概如此。那几年,在北大校舍中,经常回响着马寅初那浓郁的嵊县口音:‚今日,兄弟讲的是货币学……‛‚兄弟认为,这一问题,于本课中尤为重要,诸君不可不察……‛这样一位没有架子、自称‚兄弟‛的老师,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可敬可爱的教授,怎能不受到学生的欢迎?一时间,马寅初成为了北大校园中的‚明星教授‛。
[3]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北大的校歌)北大红楼---马寅初在五四运动中为挽留蔡元培校长慷慨陈词,1951年又在这里出任北大校长。五四运动爆发后,不少爱国学生被军警逮捕,径直囚禁在北大三院。为营救学生,北大校长蔡元培愤然辞职南下。马寅初、李大钊等八人被选为代表,前往教育部向官员请愿:如果蔡元培校长不能留任,北大教员将集体辞职!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北洋政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4444a674028915f814dc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