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斟酌与反思中提升》,欢迎阅读!
在斟酌与反思中提升
我们五年级数学组教研的《体积与体积单位》这节课,经过课前查找以前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通过我们共同分析与反思产生问题的原因后,在学习、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寻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并以《体积与体积单位》这一课为载体,实践我们的问题研究方案。现已无一保留地呈现给各位老师了。纷纭各有评说。在此,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不一定成熟的看法与理解。
纵观整节课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感受得到关小颖老师的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观察中感知——在操作中理解——在对比中深化——在运用中提升。关老师能尊重学生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思维的认知规律。教学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并从生成与构建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了“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回顾这节课,每一个环节我依然历历在目,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
一、故事引入,旧话重提引新知
大家一定还记得,课堂伊始,大屏幕上出现了四幅连幅画,讲的是《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同学们早已经耳熟能详的了,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一句简单的“这个故事还隐含着一个数学知识?”从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简单明了的导入自然而然,悄然而至。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更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观察与思考得到了同时的训练与培养。俗话说“思考是数学的体操”有了思考的描述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深入。
二、动手操作,深化感知促生成
本节课的第二大环节就是动手实验。我曾记得一位伟人所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说,操作学习更是获得真知的最佳途径。所以教学中,教师没有只停留在让学生看的层面上,而是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让学生操作,动手操作更是尝试、想象、推测、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事物的特征。在第一次学生动手实验中,感受物体确实占有了空间;而在第二次教师演示的对比实验中,让学生真切的认识到,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学生获得的体积概念就更清晰,更深刻,更牢固。两次实验可以说有层次,有梯度,有收有放。
三、突出对比,发展思维重应用
还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小颖老师的这节课,从引入到课堂游戏结束那一刻,每一个环节设计都在引领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学习。没有比较,学生就不会发现《乌鸦喝水》的故事中,在水位逐渐上升的过程中,认识到石子占有了水的有限空间;有了比较,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会清楚地体会到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还有大有小;没有比较,学生就无法判断身边的物体哪个大哪个小;有了比较,学生才会在观察判断体积接近的两个长方体哪个大哪个小时,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明确要计量体积和比较体积的大小,要用到统一的标准,需要体积单位计量,以“需要”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所谓“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有了比较学生才能感受到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大小;从而建立准确的空间观念;有了比较,学生才能真正地使用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从而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可以说整节课,真是时时在比较,处处在落实。
再回首,满满一节课,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一直都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操作比较、猜测、感知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我觉得,这是一节绿色的课堂,因为老师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去实施自己的教学预设:这是一节阳光的课堂,因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是一节简单的课堂,因为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了丰厚的收获。
另外,我个人认为没有“飞碟”而至的课堂,我感觉它就是不完美的。课堂里的“意外”
正是生成的“精彩”所在。正所谓“有心栽花巧预设,无心插柳妙生成”这才是教学的最高水平。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422a3bccaaedd3382c4d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