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中的一隅宁静

2022-07-15 04:00: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喧嚣中的一隅宁静》,欢迎阅读!
一隅,喧嚣,宁静
喧嚣中的一隅宁静 ——读汪曾祺的《鉴赏家》 刘静 整理

汪曾祺是个爱讲故事的人,作品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阅读汪曾祺的《鉴赏家》,围绕季匋民和叶三间的知音之缘,穿插当地风俗轶事,以诗意写清愁,以繁华写寂寞,以平静写怀念,如同亲历,听他娓娓道来。

☆作者名片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选评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有了这句“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熟”显得形象、生动了】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篾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金丝篾篮、小秤,物件精致,突显叶三人的精致】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卖果子卖的超有个性】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再次强调卖果子很有个性】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卖果子卖得甚雅,不寻常,有个性】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批把。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人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描摹色彩的词汇一语中的,使人眼前浮现出瓜果上市时的新鲜。此段写果,突显卖果人的精致】




☆关键解读

季匋民真有此人?

读汪曾祺的作品,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视线会应激式地越过都市,《鉴赏家》也不例外。在这里,作者最大限度地设置了一个民间背景季匋民是县里的大画家。真的有说服力吗?汪曾祺有着自己的个性判断,他更更信赖民间,认定奇人、奇事、奇迹往往就产在民间,有时甚至只产在民间。

季匋民不是作者的凭空想象,其原型曾任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主任及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兼上海《美术生活》特约编辑,得与徐悲鸿、黄宾虹等共事,39岁时辞去教务重返故里高邮。小说不写他这段世俗眼中更富华彩的人生段落,而写归隐的季匋民,写身在民间的季匋民,深味意长。古朴的人物身上,汪曾祺寄寓着一种无比深厚的人文理想。而他也一直效仿季氏的“荷梗甚长,一笔到底”,他画的花全是“杆子都这么老长”

风俗画

汪曾祺的小说里有风俗画,他自己也谈到对风俗的兴趣。

汪曾祺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他认为:“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如自上而下的推行),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谈谈风俗画》)写风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写人。因此,汪曾祺在作品中既把风俗作为人的背景更注意把风俗和人结合在一起,使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

《鉴赏家》,故乡的风物如在眼前,成为人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甚至就是人本身。如写叶三四处走,了解各地乡风;写一年四季、不同节令的鲜果;写布店种种看似和小说主题毫无关联的细节,都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而人在其中。

汪曾祺相当一部分小说都是写家乡,写小城的生活,平常的人事,每天都在发生、举目可见的小小的悲欢,写进一点风俗,便是很自然的事了。“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可以推断,汪曾祺小说中的风俗,是对故土的追怀。

“最后一个”情结

“最后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挥之难去的情结,《故乡人》中的王淡人,《岁寒三友》中的靳彝甫,《喜神》中的管又萍,《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陈四、陈泥鳅,《三姊妹出嫁》中的秦老吉,《故人往事》里的戴车匠„„如此人物被“最后一个”轻轻着色,作家拚命想抓到、挽留什么,却是无力,只能听任其凋零和远去。

《鉴赏家》的主角是“最后一个”鉴赏家,和“最后一个”画家。“果贩+鉴赏家”的奇异融合,应是绝无仅有了。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也极可能成为最后的生活、最后的景致。


作家笔下的“风俗画”,其实是一种安静、惬意的朴实生活。文字背后是作家留恋、感慨的情愫,因为他深知“这种封闭的古铜色的生活是存留不住的”

汪曾祺本人好像也是“最后一个”,他被人唤做“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或许,说法未必合适,但还是能够体味到其中的意味。汪曾祺对古朴现实有着一种特别的热爱,他们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曲折前行、来之不易。

“最后一个”带有“原型”意味,作品中能够读到一种矢志不渝的努力,那就是最大可能地挽留传统文明。

汪曾祺平静地讲他的故事,看似随意而作,实则匠心独运。字里行间,不经意地突显他那深深浸润在语言中的气质修养、生活态度。

淡然、优雅,于喧嚣中追寻宁静之美,这是阅读汪曾祺的最深感受。(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4115d1f0b1c59eef8c7b4b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