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 专题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苏幕遮(碧云天)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欢迎阅读!
苏幕遮(碧云天)
一、词人名片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生二岁而孤,母更适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朱氏,从其姓,名说。考取进士做官后复姓范。
后历任大理寺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多方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祐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范仲淹文、赋、诗、词均粲然可观。作词能开拓词的意境,风格兼有婉约、豪放。词传世五首。 二、诗词故事
仲淹苦学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勤奋读书,五年不曾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觉,看书看得头昏了,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读书的条件也很艰苦,稠粥也舍不得吃,要到太阳偏西才吃。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三、文题背景
此词写于范仲淹新政被挫罢职外放时,是思念家室的作品。“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
1
/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
/相思/泪。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
提示 此词以低回婉转、沉雄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
一个秋天的日子,你挥动如椽的大笔,着意描绘一幅深秋思乡图。天,一碧如洗,似乎没有尽头;地,满世界的枫叶都似乎在簌簌飘落。极目远眺,笼罩着暮霭的河流蜿蜒流向远处寂寞的寒山。天的尽头就是水的尽头,水天一色处,苍苍茫茫的远山衔着一轮如血的残阳。你对故乡的思念啊,就如遍及天涯海角的芳草,弥漫在秋天的每一个角落。那就饮一壶酒吧,也许能赢得一宿好梦。月光下你一次次擎起那酒杯,一饮而尽。也不知是多少次举杯之后,你将那酒杯举过额头,细细地端详,如端详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醉眼迷蒙中你似乎发现了什么——原来自己和那只酒杯一样孤独!刹那间,你情不能自已,泪如雨下。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本词是如何“以秋景写秋心”的?
答案 《苏幕遮》(碧云天)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词中常见的情景结合方式。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相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词人运用了倒插逆挽的手法,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伤心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秋景”和“秋心”就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了。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内容上: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结构上:由上片写景引入下片抒写离情别恨。 3.通常情况下,烟霭都是白色的,在这首词里作者写“寒烟”却着一“翠”字,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绿波同色而莫辨,着一“翠”字,正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4.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词的含意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词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391e8f9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