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

2022-12-14 07:23: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欢迎阅读!
蔡元培,北大,成长,故事
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 人物名片: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字鹤卿,号孑民,在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四。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时期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从容安详,异于常童

蔡元培并非出身书香世家,他的前辈们大多是经商的。蔡元培在回忆中写到:“余家自六叔以前,祖传无读书登科之人。”正因为如此,身为钱庄经理的父亲蔡光普十分注意培养元培等三个儿子读书。

蔡元培4岁开始在私塾读书,先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然后读“四书”“、五经”。虽然先生并不讲解,但小元培不管懂不懂,总是认真背诵,从不东张西望、玩耍嬉戏。小小的年纪,硬是展露出一股从容安详、异乎常童的性格与气质。一次,小元培独自在自家楼上读书,忽然楼下房宅着火,家人都尖叫着去扑火,幸亏火势不大,火很快就被大家扑灭了。这时唯独不见小元培。大家四处寻找,终于在楼上找到了他。当时他正在静

静地看书,口中还念念有词呢,他居然都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事。 又一次,奶妈叫正在玩耍的小元培和他的小表叔下楼,小表叔

年纪比元培大不了几岁。奶妈要小元培在楼梯口坐着等,她先抱小表叔下楼后再来接他。谁知奶妈下楼后一忙,忘了这件事。几个小时后,奶妈忽然想起了小元培,连忙掌灯去接。只见他镇定地坐在楼梯口,连位置也未移动,既未哭也未叫,其举止之安详,完全不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蔡光普对元培这种超乎常人的气质倍加器重,而父亲清廉、宽厚的风范,则成为蔡元培立身处世的准则。 言传身教,自立仁厚

可惜,蔡光普因病早逝,当时元培仅11岁,长兄13岁,小弟仅9岁。曾受蔡光普资助的乡邻,一度想集资资助蔡妻周氏及小元培三兄弟,但周氏不愿接受。了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要,周氏自己省吃俭用,辛勤操劳,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袜都是靠她一针一线缝衲起来的。

蔡元培入塾后,母亲常陪着他一起做先生指定的家庭作业。有一次,他在灯下苦苦思索而不得解,母亲觉得夜太深了,心疼儿子太疲倦,叫他干脆睡觉去,明儿


一早再起来做。黎明即起的蔡元培,很快就解决了昨晚苦思冥想而做不出的题目。于是,从那时起,一直到老,他终生觉得“熬夜不如早起”,这种好习惯就是由母亲培养的。周氏没上过几天学,但深明大义,性格倔强,具有中国母亲的传统美德。她每每以“自立”“不倚赖”来勉励元培三兄弟。她提醒他们说:“每有事与人谈话,一定要预想对方将会作何言语,我宜以何言语应之。谈话完毕后,又当追省对方刚才说了些什么,而我又应了些什么,有没有差错的地方,如此才能减少愤懑的事。”周氏这种不苟取、不妄言的教诲及其善良、勤劳和坚韧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蔡元培,使他养成了好学上进和正直无私的人格品质。 学贯中西,孜孜不倦

蔡元培对于中国旧学曾下过苦功,所以他能连试皆捷,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补翰林院庶吉士,28岁补翰林院编修。由此可见蔡元培旧学根基之深厚。此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报,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努力学习西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一方面感到要推动中国变革,应广泛培养革新人才,靠少数人奔走呼吁,是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清政府已“毫无希望”于是,他做出了超乎常人的抉择,毅然辞去翰林院编修之职,于1898年秋南下从事教育活动。蔡元培的一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蔡元培在40岁以前,曾广泛阅读西方的译本及日文书;40岁以后曾赴德、法等国留学,他对西方学术的兴趣甚为广泛,学问相当广博。

蔡元培在学问和事业上都有大成就,一方面固然靠他的天资,而另一方面则靠他的勤勉。蔡元培一生随时随地都在学习41岁赴德国学习德语;1年后,进入莱比锡大学,3年之内选读了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理学美学等科目;之后,又进入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所研读,并在课余另请讲师到他寓所,为他讲授德国文学蔡元培在不惑之年依然选择远涉重洋,学习如此多的科目,其苦学精神令人钦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374034ec850ad02de8041d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