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作者:余美洁
来源:《卷宗》2019年第31期
摘 要:当前研究者对网络积极影响的研究较少,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是网络积极因素的集中体现之一。本文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表现形式;影响因素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给个体带来重要的影响[11]。网络交流渠道的便捷使个体每天面临的信息繁杂,这会对个体的认知、行为选择以及情绪表达等带来影响。但目前国内学者较多地研究网络给个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例如网络攻击、网络成瘾等,相对较少的去探索网络的积极影响。
虽然在网络情境中存在消极行为,如欺骗、攻击等,但也存在积极行为,网络利他行为是大学生网络使用积极行为较为集中的体现之一。Wallace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助人行为要少于网络中的利他行
为[1]。如今,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增多,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探讨。 1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做出不同的界定。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利他行为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将使他人受益而行动者本人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8]。郑显亮提出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支持、指导、分享、提醒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且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行为[12]。
由此,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网络利他行为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共性,基本上都满足网络情境、无私动机、助人目的这几个条件。而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利他行为应与其生活学习的背景相结合,因此,有学者提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可以认定为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工具,如微信、微博、QQ等,利用个人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去帮助他人,或者去支持他人社会行为,不图回报的自愿助人行为[6]。 2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表现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较多,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概括:有学者认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免费为他人提供信息咨询;免費与人分享自己的资源;免费为他人提供指导;号召或发起社会救助;为他人提供无形的精神或者情感给予等等[8]。此外,李婉、郝新春提出,在校园网络特定的情境下,大学生们的利他主要表现形式有:义务管理与维护校园网络;免费共享校园网络资源;宣传和发动社会救助和技术咨询和辅导[7]。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还存在其反向的一面,即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偏离现象。有研究者根据网络空间大学生利他行为产生的一些不良的结果反馈,总结出以下偏离情况:1)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网络助人行为没有正确评估,从而导致网络助人被骗;2)部分同学以经济为本位,利用网络有偿与人交换自己拥有的资源,导致网络助人被功利;3)大学生面对网络求助行为,对所处角度无法分清立场,更多时候选择成为一个旁观者,导致网络助人行为角度冲突[4]。
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首先,助人者因素。网络环境中利他行为产生的关键是助人者因素,有研究指出,利他行为的内部动机和利他能力等助人者因素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密切[3]。以往研究表明,较好的适应性和表现欲、良好的责任意识和榜样的作用有助于个体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同时,性别以及自尊等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到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10]。
其次,求助者因素。有研究者提出网络中求助者因素对是否引起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影响较大,比如求助者和助人者之间的相似性、求助者的语气与性格、性别等方面[9]。由于助人者难以得到求助者外表等个人信息,这时候求助者对问题的描述、求助的方式、语言文字的表达、共同话题、相似经历等有利于促使个体实施网络利他行为。
最后,网络环境因素。网络情境的特殊性导致利他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加[5]。网络的匿名性、及时性与互动性、超时空性、虚拟性等特征可以美化求助者的形象,使助人者对其产生积极正向的评价,同时求助者在网络中的自我暴露较容易得到别人的关注或同情;对于助人者来说,旁观者效应大大削弱,从众心理降低,更容易承担主动助人的责任。另外,个体也可以从网络利他行为中获得激励,如赞赏、支持、感谢、互助互惠等。 4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前景
目前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大部分以质性研究为主,着重于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阐述与分析,量化研究相对缺乏,研究缺乏系统性且深度不够。同时,把网络利他行为与高校德育工作及和谐校园、社会建设等方面结合的研究很少见,有关的实证研究也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完善研究方法,质性和量化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纵向研究及跨文化的差异性研究;2)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利他行为来促进高校德育教育,以期利用积极心理的方式促进高校德育教育;3)加强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干预研究,尤其是如何从积极的角度引导其网络利他行为发生的频率,以及如何引导网络利他行为的增加来抑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参考文献
[1]Wallace, P.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2001,14(3), 38-43. [2]安晓璐.浅析虚拟社区中的利他行为[J].传媒观察,2005(3),43-44.
[3]丁迈,陈曦.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35-37.
[4]郭敖鸿,康钢.试析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46-47.
[5]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兰贵桃.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10),1-2. [7]李婉,郝新春.校园网中大学生利他行为初探[J] .今日南国旬刊,2008(7),194-195. [8]彭庆红,樊富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49-51.
[9]王小璐,风笑天.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4,18(1),16-19.
[10]徐文娟.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激发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11]郑显亮,顾海根.国内外网络利他行为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4),19-23. [12]郑显亮.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余美洁(1994-),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313bd7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