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风景谈》,欢迎阅读!
风景谈
一、整体设想
(一)本课教学目标
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散文中准确、精炼、严密、生动的语言。 (二)本课教学重点
1.材料的组织顺序。 2.贯穿散文的思想红线。 3.散文的色彩和感情基调。 (三)本课教学难点
1.“形”与“神”的结合点。 2.“景”与“情”的统一。 (四)本单元需落实的全部知识点
1.作者 ①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2.字:(1)颀(q í,高) (2)曳(yè,拉。摇曳,摇荡)(3)掮(qián,用肩扛东西) (4)姗(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5)坳(ào,山间平地) (6)魆(xū,暗) (7)坼(chè,裂) (8)掬(jū,用两手捧) (9)履(lǚ,鞋)
(10)偎(wēi,紧挨着,亲密地靠着)(11)碣(jié,圆顶碑石) (12)贻(yí,遗留) (13)氛(fēn,气)(14)籁(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15)荷(hè,扛)(16)岚(lán,山中的水蒸气)
3.词语:①汤汤(shāng 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②鬣鬃(liè zōng,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③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洒自如)④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⑤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⑥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⑦氛围(笼罩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⑧斑斓(灿烂多彩)⑨矫健(勇武强健)⑩幽远(幽静深远)萧索(缺乏生机)
4.典故:①“下笔如有神”: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出自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夫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风景谈》中六幅画面里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活动,表现了延安军民的哪几个侧面。 6.《风景谈》中五次议论的作用。 7.《风景谈》中的对照和烘托。 8.《风景谈》中描绘色彩、声音和形态的精彩语句。9.六幅“风景”画的标题。 10.《风景谈》的思想红线。 二.教案
(一)课文重点和难点
1.贯穿全文的思想红线。 2.“形”与“神”的结合点。 (二)知识点的落实规划 1.作者。
2.字:颀、曳、掮、姗、坳、魆、坼、掬、履、偎、碣、贻、氛、籁、荷、岚。 3.词语:汤汤、鬣鬃、洋洋洒洒、调朱弄粉、百无聊赖、贻笑大方、氛围。 4.典故:下笔如有神。 5.六幅“风景”画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活动。---- (三)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
首先介绍(复习提问)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然后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教学:
第 1 页 共 2 页
1.圈点法。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给生字加圈,在生词和生疏的短语下面加点儿,有注释的地方画横线。翻阅字典、词典,给没有注释的字词注上音和义。
2.评注法。要求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标出六幅“风景”画的序号,指出每幅“风景”画的自然风光、人物活动和议论性语句,在课文旁边写短评。 3.评论法。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②什么地方运用了对照和烘托的方法?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描绘色彩、声音和形态的?
④贯穿全文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在讨论中可提问学生:本文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转换的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逻辑顺序,并进一步认识到本文的“形”和“神”是靠一条内在的思想红线贯穿起来的。
⑤选择恰当的四字短语分别给六幅“风景”画面配标题。讨论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沙漠驼铃”与“沙漠风光”比较,“高原归耕”与“月夜晚归”比较,等。
4.总结。指出:“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的“风景”即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这三种人创造了新的风景、新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第二自然”。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这是本文的“形”。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即思想红线。“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寓政治于风景之中。六幅“风景”画是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的:自然是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四)扩展思路 1.《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9期《怎样理解<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一文,根据方文《天山风雪》一书,认为“沙漠驼铃”指的是用骆驼队运送军用汽油,可参看。
2.何谓“第二自然”?《教参》上的解释不正确。可参看《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5期《什么叫“第二自然”》和该刊1991年第10期《<风景谈>中的“第二自然”再研究=以及《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14页《“第二自然”探源》等文。
3.关于本文的结构,可参看《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第1期《<风景谈>结构艺术刍议=一文。
4.此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风景”包括自然风光,但更主要的是社会景象。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作者通过六幅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风景”的精髓是“美”。作者展示“美”、赞颂“美“的层次是由鸟瞰到特写,由自然风光到社会景象,再到人的精神境界——参看《语文学习》1991年第8期《应该把文学课上成文学课——兼谈<风景谈>中的风景=一文。
5.关于六幅“风景”画面的不同意见,可参看《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8期《谈<风景谈>六幅画面的标题=和该刊1988年第6期《也谈<风景谈>六幅画面的标题=两文。 6.《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3期发表了茅盾先生给无锡市市北高中吴海发老师的信。信中除解答了何谓“第二自然”问题外,还解答了下面两个问题:①“天下最难走的路”“为当时流行语,暗指赴陕北(延安)之路,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边区四周通道设置了无数的特务机构,绑架赴延安的青年。”②“最后一段写延安所见”,“象征八路军、新四军独当抗日战争的前线。”
第 2 页 共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26f87ec0975f46527d3e1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