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明节吃鸡蛋的由来 精品

2022-04-02 16:42: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清明节吃鸡蛋的由来 精品》,欢迎阅读!
清明节,由来,鸡蛋,精品,最新
清明节吃鸡蛋的由来

为什么鸡蛋成为清明节必须的寒食呢?当地老百姓有一种说法,叫吃鸡蛋,免雹灾,不吃鸡蛋下雹子。

表面看来,这种俗信是民间类比思维的结果凉鸡蛋像冰冷的雹子,吃了凉鸡蛋,就是消灭了雹灾。

实际上,它所隐含的意义是深远而广阔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指出,寒食之俗是对火的崇拜和对祖先缅怀的一种方式。

那么,禁烟火吃什么寒食呢?先看史料所载历代寒食情况 《邺中记》说,清明前三天,并州一带做干粥,即糗糗饭。 《云仙杂记》说,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寒食荐饧粥、鸡倡等。

《东京梦华录》说,京师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糕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

《乾淳岁时记》说,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车马朝饷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稠;而人家上冢则多用枣糕董豉。

《遵生八笺》说,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做粥,以面裹枣蒸食,谓之枣;用杨桐叶、冬青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做青粉团,乌桕叶染乌饭做糕。

寒食对胃有影响,对老幼病疾者更是一种负担,此俗之弊理应革除。 但由于加入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内容,移风易俗并非易事。

据《后汉书·周举传》记载,东汉时期,介子推的故乡一带竞寒食一月。 至魏,曹操又有

然而,寒食之俗并未因其弊而被革除。 民间会借天灾人祸与人君去抗衡。

去年禁寒食,而介子推是帝乡之神,历代所尊,或许不宜替代。

臣民叹息,王道尚为之亏,何况群神怨憾而不怒动上帝乎!纵不能令天下同俗,而介山周围是晋文公所封之地,宜任百姓奉之。 于是石勒下令,恢复寒食。


正是这个缘故,民间至今还以为,如不寒食将会有雹灾。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山东民间吃鸡蛋,免雹灾的历史根源——据方志载,部分山东人是明代从山西迁移来的。

寒食也由一个月而减为七天、三天、一天,到今天与清明合二为一。 人们再也没有寒食的心理压力,代之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花红柳绿的喜悦之情。

年轻一代吃鸡蛋是为了消灭雹灾的意识已没有这么明显了,代之以儿童、生、亲友间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融洽的人间亲情。 【清明节其它传统食物】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ǎ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

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 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

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

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

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


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

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

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4、馓子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200e7b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