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引发春节“大狂欢”

2022-05-20 00:56: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微信红包”引发春节“大狂欢”》,欢迎阅读!
红包,狂欢,引发,春节
“微信红包”引发春节“大狂欢”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信息化》 2014年第3



马年春节,人们因漫天飞舞的“微信红包”而疯狂。大众一改过去“讨”红包的羞涩扭捏,切换到全民“抢”红包的娱乐模式。在这背后,人们能够感受到移动互联网世界带来的奇妙变化。融入社交和游戏功能的“微信红包”,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甚至引发了过年习俗的转变。

文/王婷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之间拜年送祝福。中国人春节发红包的习俗由来已久,向长辈讨要红包,说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是让很多人怀念的儿时美好回忆。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从短信到微博送出祝福话语,人们拜年的方式年年都在上演着“变形记”。2014年的马年春节,最具人气的拜年方式非“微信红包”莫属,它不仅成为了互相问候、联络感情的方式,也增加了浓浓的年味和趣味。 “微信红包”成为马年新晋热词,为马年带来了欢乐和祝福,很多人过年流行问候语都变成了“春节,你抢了多少红包?”

事实上,微信5.2版本发布后,仅三天时间,抢新年红包就以刷屏之势占据各大微信群,并随着春节临近愈演愈烈。 “微信红包”以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在微信群中铺开,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从除夕到大年初一,更是一夜引爆群体狂欢。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这种参与程度是盛况空前,颇有万人空巷的架势。

如此火热的抢红包、发红包活动,其实质只是一个公众账号。用户关注该账号后,可在其主页面自主选择设定发几个红包、发放金额,同时可以附上新年祝福语,再通过微信绑定的银行支付,即可完成发红包的过程。如此简单的一个应用,却为腾讯激生出了千百万移动支付新客户。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背后必然是多层原因所致,产品本身的价值是一方面,百万用户共同选择的结果也是一方面。人固有“趋利避害”天性, “微信红包”一定程度必是显示出众多利好,契合社会心理才形成如此强大的吸引力,造成门庭若市。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金字塔中,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社交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实现家庭、事业双丰收,取得亲朋好友、同事、爱人之间的互相关注和信任为目的,科技如此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很大的保障,因而更渴望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各式各样的科技手段相当程度地解放了社交短板,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各种社交游戏应运而生,社交手段日趋庞杂,微信就是在

这种社交互动需求中诞生的, “微信红包”的横空出世和炙手可热有一定的必然性与讨巧性。

“微信红包”之所以走红春节,简而言之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贴对联、贴窗花、放鞭炮、包饺子……以往,浓浓的年味在一个个传统年俗中氤氲开来。但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仪式早已被忙碌而快节奏的生活“驱逐出境”。不少繁缛的春节旧俗确实与时代脱节,失去了在新时代中广泛流传的适应性。但问题在于,传统年俗在逐渐消失,新的年俗却没有应运而生,因此,很多人开始觉得过年越来越乏味。如果说传统年俗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那么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年俗也应该与时俱进,于是,人们开始期待2.0升级版的年俗。 “微信红包”的成功,除了商业价值,还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升级版新年俗,符合互联网时代,大众日益转变的生活方式,时机恰到好处。


而且“微信红包”操作简便,无论你身在何地,与亲朋好友相隔多远,甚至疏于联系,只要同为“朋友圈”内好友,你都可以把自己的祝福送给他们,对象可自由选择,通过随机发、抢红包,促进联络,共享喜悦,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愿望,在“微信红包”的虚拟社区里“圈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心与心的交流奉为上品,地理上的距离就不是问题。春节意在团聚,国人必过,即使在外打拼常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寥和“纵使对面相逢,亦无语”的人情冷漠,也一定会借由春节这一平台激发潜在的交流欲,尽情倾诉。微信朋友圈相比虚拟陌生网络圈,更多的是一种人际信任与粘度,线上、线下交际圈基本保持一致,圈子的熟悉度、安全感相对更大,稳定度也更强。 “微信红包”像是一剂粘合剂,让圈子更加地牢固, “圈子活动”异常活跃。

一首改编的《沁园春·红包》写道: “望群内群外,人人兴奋,两眼放光,魂牵梦绕。手机之外,一片萧条,线下活动,统统推掉……”国人素有春节发红包的传统,“微信红包”承载了成年人们儿时的压岁钱记忆,既有拜年作用,又重拾童真童趣,如今的人们一直在怀旧,时代脚步太快,匆匆带走了一些美好的回忆,更新换代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80后”们集体致青春, “90后”们开始叫嚣“已经老了”, “怀念小时候”成为世俗社会的精神主题之一,微信红包让我们回到童年,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有机会参与抢红包、发红包,新式拜年适时应景。

“微信红包”其实已然超出了“红包”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社交游戏。西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余云华表示, “微信红包”契合消费者求新、猎趣的心理: “打开红包之前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钱,会有些期待和兴奋的心理,就像玩刮刮乐。” “微信红包”的另一创新在于“抢”, “抢”本身会带来微信群的瞬间活跃并激发传播欲望。人气最旺的发红包方式为“拼手气群红包”,红包发送者只要设定好总金额和红包个数,系统会自动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增添了抢红包的乐趣。正因为“红包”数量的有限性和数额的未知性,带有博彩性质且“物以稀为贵”激活了这种朋友间的参与度,人气爆棚,在春节这种喜庆的日子带来一些欢乐和幸运。

另外, “微信红包”兼顾“经济性”与“面子”,没有现实版红包压力,又赢得众友人齐欢呼,数额可受发放人的控制,金额大小差异不大,整体而言,以小额为主,不铺张浪费,以较小成本,博人们会心一笑,有面子也有里子,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这也是适合广大平民参与的新式祝福的一大价值。

无论是“打飞机”还是“微信红包”的走红,依靠的都是微信最大的杀手锏一关系链。微信群的交流分享体现了移动社交的人脉魅力,也是建立互信联系的有效手段。这个社交网络有传播性、主动性、持久活跃性,于是产生了蝴蝶效应,一个人在微信群内的传播可导致一群人关注“微信红包”、开通“微信支付”。抢到红包的人红包中的金额有多有少、拉开档次,会让每一次红包的发放都能有炫耀、有懊恼、有话题,自然会激发用户主动分享他们的“战果”,从而引发新一轮的关注和传播。微信针对的用户群主要是80后、90后,借由春节、红包这些习俗又逐步向50后、60后、70后们渗透,推向全民,是一种非常讨巧的创新。微信不断生成新用户,同时通过各种社交游戏强化这种社交圈的韧性和粘度。

“微信红包”的出现集社交、游戏、互动、传播、人性、习俗于一体,如一枚重磅炸弹,升腾了无声的硝烟,各种红包大战此起彼伏。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 “微信红包”融合了传统文化,带来创新转型和移风易俗的新风潮。同时, “微信红包”符合用户习惯、注重用户体验,它利用微信这一熟人社交网络的强韧黏度,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贴近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属性,在短时间内被广泛接受。至于其后期的发展和接受度如何,还得交给时间去检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1ad33e2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