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2022-07-10 11:54: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动手,操作,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激发学习兴趣,把知识从形象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愉快。

小学生动手操作,总是在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就以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他们在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如何摆放,如何分拆,如何移动,如何剪拼,如何折叠……而在操作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着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由于操作活动更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过程与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所以在推进学生内化知识,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以及加强意义识记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操作中快快乐乐地获得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一、明确操作要求。数学课的操作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个体或群体动态过程。只有教师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开展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有结构的、有层次的,因而也是有成效的。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的操作带着明确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要向学生提出用“① 4厘米、5厘米、6厘米,② 4厘米、6厘米、10厘米,③ 4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三组小纸条分别拼三个三角形的操作要求,学生才能在操作中正确地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具体意义.

二、把操作与观察结合起来。操作与观察是手与眼协同活动的动态感知过.观察本身就是一种内化的手段,当它结合于各种形式的动手操作,使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调起来,便能更充分地发挥内化功能。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加上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使学生积累起多种多样的表象,不仅发展了形象思维,而且推动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展开.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学具表面展开图.通过观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




知:“① 六个面分为三组,相对的面完全一样。②各个面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长方体三条棱(长、宽、高)的关系。③ 试计算长方体某一个面的面积.”进,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学具,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每一次都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理解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的一般计算方法,这样从长方体的面与棱的关系的观察思考中理解到“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宽、高)两两相乘的积的和的2倍就得到它的表面积"的道理。 三、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数学操作以手与脑的结合为显著特点。“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要求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时必须紧密结合于思维的指导。

四、把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内部语言是内隐的观念、思想的物质外壳。知识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而操作过程归根到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所以,它必须借助于描述操作过程的语言向概括结论的语言转化.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使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就能使学生在操作中快乐地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从而把知识从形象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

2011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1773cd6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1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