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年级绘本课《三只饿狼想吃鸡》》,欢迎阅读!
二年级绘本课《三只饿狼想吃鸡》
绘本《三只饿狼想吃鸡》是日本作家宫西达也创作的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曾获得2006年度台湾最佳少儿读物奖。故事情节是这样的:3只饿狼趴在草地上,对面走来了一只鸡。3只饿狼没有去抓鸡,而是互相推脱要对方去抓。结果,在只说不抓的情况下,错失了大好机会,让鸡给溜走了。这个绘本故事幽默有趣,非常适合在二年级的课堂上师生共读,教师还可以通过它进行相应年段的阅读写作活动,以提升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
一组声音,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对故事的讲述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将文字从静态的无声世界过渡到动态的有声世界,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聆听文字,在头脑中完成图文对照和拼接。在对文本中的故事、角色、核心场景和中心画面进行研读之后,针对3只饿狼不同的性格特点,我采用了3种相应的不同语气来表现。第一只饿狼用尖声尖细的语气,第二只饿狼用异常缓慢迟钝的语气,第三只饿狼用浑厚呆板的语气。而那只鸡的台词则由学生来“角色认领”,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演绎故事的互动情景,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唤醒他们的内驱力。动力的唤醒,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开始。它为下文的“猜”和“写”,做好了铺垫。
合理预测,唤醒学生的想象力
绘本,是翻页的艺术。而翻页带来的阅读上的惊喜,往往是孩子想象力的小宇宙爆发。在《三只饿狼想吃鸡》里,我设计了两个让学生预测的环节:第一次,是根据封面、扉页预测——“3只饿狼看到远处走来一只鸡,会不会去抓呢?”学生提出“会”与“不会”正反两方意见。这是对整个故事的一种预测,体现的是学生对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之后再开始阅读文本,去验证自己的预测,阅读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探究性的活动。
第二次,是根据故事的结尾进行逆流预测——“3只饿狼为什么最后没有吃到鸡肉呢?”目的是引导他们回过头去反复阅读重点部分。为了使预测更有质量,我把“读图”与“写话”结合起来,特意抹去书中狼说的话,让学生为3只饿狼补写语言——“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负责写好一幅图:仔细观察4幅连续的画面,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想象,把你选择的那幅画上饿狼说的话写在语言方框内。”
第二次预测与第一次比起来,呈现出递进深入的态势。教师跟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向,进行有目的的提问,细致地引导他们去读懂图画,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并在想象中进行实打实的语言描写的训练,以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的技能。这都是与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目标相吻合的。另外,在第二次预测中,由于绘本中呈现的画面都是狼在狼吞虎咽地“想象着吃”,学生很容易将它们与自己的童年真实生活经验相链接,想象力的培养被放入到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关怀中。
游戏体验,唤醒学生的表达力
在阅读《三只饿狼想吃鸡》中,我让学生读写结合,“像作家一样去思考”,通过对故事游戏的体验,学会自由地表达。
为保证学生对绘本作品有全方位的情感摹拟与体验。我们将《三只饿狼想吃鸡》与动画片《三个和尚》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比较中发现,3只饿狼与3个和尚起先都很懒,都喜欢推卸责任。但是3个和尚最后齐心协力喝到了水。由此,我设计了4人小组合作完成“公鸡”拼图的游戏。游戏后,让他们即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想对自己或同伴说的话。这个环节的写话练习,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反思的契机。有学生对自己说:“我们小组拼图失败了,都是因为我没有出力。我以后要多为小组着想。”有学生对同伴说:“因为我们的同心协力,才取得了拼图游戏的胜利。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此时的写作已从书里走向了书外,是对语言描写这一技能的再次巩固。它唤醒了学生心底真实的声音,既有感性的情调,又有对现实的叩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149286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