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前赤壁赋译文》,欢迎阅读!
壬戌年(1082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和客人在赤壁下乘着小船游赏,清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微波。苏子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陈风·月出》中的诗章。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南斗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留连。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色与天光连成一片。听任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去,浮游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浩浩荡荡恰如凌空驾风,不知道停在何处;飘飘然又如离开尘世而独立,长出翅膀化成神仙而登临仙境。
这时候,酒喝得高兴极了,就敲着船舷歌唱这一切,歌唱道:“桂木做的船啊,兰木制的桨,拍击着水中的明月啊,在流动的月光中逆流而上;我的心怀啊,怀念着那遥远的地方,心上的人儿啊,就在天的另一方。”有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着歌声伴奏起来。箫声呜呜,像哀怨,像思慕,像啜泣,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犹如连绵不绝的丝缕。这箫声使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落泪。
苏子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整理衣襟端正而坐,向客人问道:“为什么要吹出这样的箫声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正是曹孟德的诗章吗?这里西望是夏口,东望是武昌,山盘水绕,郁郁苍苍,这里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当他击破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不绝,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水酌酒痛饮,横持长槊吟诵诗章,的确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何方呢!况且我和您只是在江面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与鱼虾做伴侣,和麋鹿做朋友;驾一叶小舟,举着葫芦做成的酒杯彼此劝酒,我们像蜉蝣一样在天地间寄托自己短促的生命,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我哀伤我们的生命只能存留片刻,羡慕那长江无穷无尽。我很想同飞仙一起去遨游,还想陪伴明月长存始终,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骤然得到的,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借箫声寄愁。” 苏子说:“您知道那流水和月亮吗?逝去的一切就像这江水一样,实际它从不曾消失,始终还是—江的水;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月亮,但最终月亮本身既没有消减和增长。如果从万物变化的一面去观察,那么天地可以说竟然连一瞬间也不曾存在;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这一切,那么万物和我们都始终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又何必去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所属,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必去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见到就成为悦目的颜色;获取它没有任何人来禁止,取用它永远不会竭尽。这才是天地给予人们的无尽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净酒杯,重新开怀痛饮。直到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酒杯和盘子散乱一片。这才互相枕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之中,东方已透出了白色。 课文分析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译文是: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
1
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水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译文是:
这时候,喝着酒,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译文是: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译文是: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译文是:
我和客人们高兴地笑了起来,点燃蜡烛再次饮酒。菜肴和水果都已经吃完,杯子和盘子也一片狼藉。我与客人们相互在船里睡着了,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2
全文的感情线索:第一段:江上泛游,感情由平静到高昂。第二段: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的悲凉萧声。第三段:主客问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第四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第五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本文的艺术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11c9469a45177232f60a2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