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分析》,欢迎阅读!
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
张云涛 10309038
意象在唐诗宋词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月意象作为意象里常用的一种,被诗人们赋予了各种象征意义,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它拓宽了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浩如烟海的古代唐诗宋词中,有关月意象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它们诠释了我国古代诗人词人在文学创作方面极高的造诣。以月亮为创作意象,人们表达出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爱相思、生命哲理等各种各样的感慨和情怀。这些别具一格的表达大大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内容,成为了一朵不可或缺的文学奇葩。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关于诗词中的意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抽象的心理,“象”是外在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使用意象其实是一种表达艺术化的技巧,甚至可以说是一门学问。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诗歌创作由此形成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完成对生活艺术再现。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物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并营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使读者阅读诗歌时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产生内心共鸣,不仅可以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还能在此基础上渗透、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有所寄托的物象,如月亮、吴钩、楼台、莲花、水、杨柳、双鲤、庄周梦蝶、金鸡、梨园、文竹等可感知的物象。它们的出现让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化,这一物化增加了诗的张力,加深了审美愉悦,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不仅易于理解,更留给读者无尽的绵延之意。
月意象是作者用月亮作为物象,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月意象的创作常常采用象征的手法,或诉说思念之情,或抒发美好的团聚、或表达祝福之意、或诠释愁绪,此外月亮还预示了一种高洁的品质,还能感叹时光飞逝„„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借助月亮的物象尽情倾吐心声,流露出各种各样美好与厚重的情怀。这种流露往往饱含着作者对某种处境和经历的感触,通过月亮象征性地变换一种情调,并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深化了主题。
诗歌的语言极度凝练,拥有宛如舞蹈般的跳跃性,在创作时需要充沛的情感和高超的技巧。月意象的运用属于创作手法的一类,作者以月为物象表情达意,将月亮月亮艺术化,赋予其象征义,不仅更深刻地挖掘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还拓宽了艺术的表现空间。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月文化源远流长。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始至今,月文化诠释了人们对月亮向往与探索的精神和情怀。通过月意象创作,渐渐丰富了人们对月文化的认识,比如:月与日相比显得清幽,让人感到凄清、悲凉;不同的人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月亮是相同的,月亮也有自身独特的性质;月有阴晴圆缺,并非永恒不变„„而后,月文化在月意象创作的推动下又演变出更多新的内容,如:月亮可以象征情爱和美人,象征高洁品质,象征生命的飞逝等。
月意象创作的前提是作者具有丰富的情感活动,其次是有月亮这一物象的出现,最核心的是作者通过对月亮这种物象的情感赋值,产生了新的艺术形象,这种新生的艺术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并且再现了生活中某种感受和经历。
对月亮的描写可以注重写实,即作者用月亮这种物象进行直观的渲染,心中之月与实际之月相差不远,只是多了一些直观描述的深化,用佛家的禅语说,也就是“月是月”,清纯洁净,不含多余的色彩和杂质。这样的方法简单、直白,易于表达作者对月亮的直观感受。
如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的月就是月,作为山中夜景的一部分,直白的语言,融于整体。
作者在“月是月”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着重抒发对月亮的感受,明确自己的寄托,便能够通过传神的比喻,活跃地传达生命的气息。通过月亮这种物象的感情活动,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象或一片新的艺术天地,这种艺术形象或艺术天地通过某种情感的倾吐与抒发,寄托了作者的情怀。简言之,好像已经“月非月”,月亮已成为抒发情感的媒介。如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明月光”已经变成了“地上霜”,进而联想到思乡之情。
除此之外,还能以妙语或哲理来表达对月亮的情怀,一如最高灵境的启示,宛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确有妙悟于心。这强调一种悟性,创作主体通过对月亮的认识和人生的思考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情感活动,然后将情感活动上升为理性哲思,最后,这种理性哲思以文字的形式跃然于纸上,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邃。“月还是月”,万事万物皆在变与不变之中运转,月亮通过作者的思考回归了本真,留于心中的妙语令作者恍然大悟。如唐朝诗人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中有一句,“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这时,水中的月色即天上月色的写照,水中的月色和天上的月色两相衬托,最终的落脚点实为作者心中不变的月色,即“月还是月”。
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漫漫路途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会这种传统的美,通过仰望明月,我们找到了一条与诗人、词人沟通的路径,品味月色,我们明白了感情的绵延,无尽的哲思„„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沉淀,一分分积淀,垒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0ea924d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