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城镇化建设

2022-07-13 16:01: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城镇化建设》,欢迎阅读!
化建,小城镇,浅析,振兴,乡村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城镇化建设

摘要:小城镇是连接城与乡的纽带。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就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小城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小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一、小城镇是连接城与乡的纽带

之所以要把""突出出来,是因为镇与乡、镇与城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连接城与乡的纽带。与城不同,镇对周围乡村的依赖性很大,镇的形成是由于周围乡村的发展,镇的发展、兴衰与周围乡村息息相关。故人们往往把镇称之为"乡镇".乡村的镇最初称之为集镇,因为一般都是由农村集市演变过来的,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呈现以商品交换为主的商业型特点。商业型的农村集镇能否转化为工业型农村集镇取决于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程度,如浙江省温州地区乡镇企业发达,很多集镇都转变为工业型集镇。当然也有一部分集镇,是接受大中城市工业扩散发展成为工业型集镇,如苏南地区的一些集镇。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集镇,都会带动农村的繁荣与发展。镇与城是相通的,无论是镇或者是城,都是以非农业为主体;但是镇与城的功能也不同,城一开始就与乡村相分离,而且是在与乡村的对立中发展的。而镇与乡村都没有离开农业,镇里农业人口还占一定的比重。镇与城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国有许多城市都是由镇发展过来的。例如,我国超大城市深圳,就是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起来的。由于镇与城市、乡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关系。我国的城镇化具有"双重城镇化"的特征,即在城市地区发展城市群,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农村地区发展小城镇,推动农村城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要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必须有三门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作指导,即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乡镇经济学。乡镇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乡村区域高一层次,比城市区域低一层次,乡镇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小城镇有利于降低城市化成本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先有农村后有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城市化的本质是乡村城市化。简而言之,城市化是把传统落后的农村""为现代先进的城市。城市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形式是由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乡村包括劳动力在内生产要素向原有的城市集中;另一种形式是随着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带动了小集镇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一座小城市。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后一种形式的城市化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应当指出,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高度,城市文明就会向尚未成为城市的乡村扩散,使得这些尚未转化为城市的乡村,渐渐失去原始乡村的特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景观、交往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也都被城市化了。这种城市化也可以说是无形城市化,或就地城市化。而城市文明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小城镇为媒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主要


是流动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二三产业较为发达,吸收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强,提供就业机会较多。这条城市化道路,也称为异地城市化道路。异地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导致城乡差别越来越大,一极是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极是农村的萧条与衰落。与此同时,异形城市化的成本高,长期存在着农民工与市民的差别,这是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的缩影。为了保证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必须把城市化的重点,放在如何增强小城镇对农村的扩散、辐射、带动作用上。只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才能加快城镇化进程。城乡差别越小,城镇化质量越高。与大中城市相比较而言,小城市和小城镇最贴近农村,是发挥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的主要载体或平台。同时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经济城乡融合的区域性经济,小城镇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依托,又是农民深度融入城镇的重要场所。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小城镇经济发达的地区,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都比较快,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的程度都比较高,城乡社会差别都比较小,无形城市化程度都比较高。 三、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佳途径

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农村现代化以及全国现代化也就基本上实现了。因为只有城乡的体制性制度性差别消除了,城乡要素才可以双向自由流动,农村要素短缺的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改善。而要消除城乡体制性制度性差别,不仅取决于改革的力度,而且取决于发展的程度。与其相联系,我国的城市化应当是"双向驱动",其中之一就是农村就地城镇化,即通过深化改革,使农村要素(特别是土地要素)流动起来;通过农业产业化,使农业成为高效益的产业;通过宅基地合理的流动,促进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并不意味着把农村消灭,在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内涵等方面,还会存在一定差别,但这种差别已经不是本质上的差别。这条城市化道路是建立在小城镇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经济是以小城镇为核心、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性经济。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就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发展的程度越高,城乡融合发展的程度就越高,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就越快,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就越靠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0beefac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3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