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什么专选抒情诗》,欢迎阅读!
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什么专选抒情诗
贵州省兴义八中语文组 邓定虎
这几年,我们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一直是抒情诗,而从没有过叙事诗,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篇幅的问题,一套高考题,科技文,古文,现代散文,还有其他的语言应用„„阅读的量已经很大,如果诗歌鉴赏再选叙事诗,答题时间就不够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则可能是由于:
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本质专在抒情。
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1920年就明确指出:“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他又说:“诗歌的形式当用以抒情。”从我国历代诗歌的发展看,他的观点是完全符合实际的。诗的确是专门用以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凡是诗没有不抒情的,诗不抒情就不是诗。即使是叙事诗,也要抒情,单是叙事之作,不能成其为诗,纵使分行排列,押着韵脚,也不能算诗。我国的古代典籍《尚书.舜典》早就说过:“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加以引申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郭沫若认为这是关于诗歌的“一个很周到的定义”。的确,只要看“诗者,志之所之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两句话,就阐明了“诗的本质专在抒情”的具体过程,是从“情动于中”开始,到“形于言”(用语言表达出来)完成。假如“情”不“动于中”就不能“形于言”,就没有诗。可见感情对于诗的创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这个定义也指出了诗抒发的是“志之所之也”的“志”。“志”是符合一定方向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感情,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人无不抒发有思想的感情。但是,抒情诗的主人公并不以他所属阶级的代言人的身份,抛头露面地陈情说教。尽管任何诗的内容都打下了一定阶级的烙印,诗人却并不使人一望而知他是某一阶级的代表或“号筒”。凡是好诗,总要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抒发感情,如爱情、友情、乡情以及其他方面的感情,至于属于哪一阶级、阶层的感情,诗人并不直接道破,而是让它含蓄于诗的意境与形象中,让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体会出来。
爱情、友情和乡情是历代抒情诗抒发的主要感情。
抒发爱情的诗,在《诗经·国风》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写得很出色,真挚自然,传诵迄今。古代的许多无名氏歌手,处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是很高明的。除了对少男少女的热恋加以绘声绘影的渲染外,还描写了妇女们的相思以及失恋与失意的苦闷,悲欢离合,兼而有之。如卓文君的《白头吟》,李白的《春思》,杜甫的《佳人》元稹的《遣悲怀》,李商隐的无题诗,杜牧的某些绝句以及陆游的《沈园》,都是古来传诵的名篇。其中特别令人同情是抒发宫女怨恨的所谓“宫怨”之类的抒情诗。它们揭露帝王的荒淫无耻和宫女的不幸命运,是非常生动而又深刻的。例如历代诗人吟咏王昭君的诗就有几百首之多,都是谴责封建帝王的。“宫怨”一类作品以唐代为最多,也以唐人之作为最好。元稹的《行宫》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富概括力的一首。它以毫不经意的笔墨,不动声色地对封建社会的宫女制度的持久性与残酷性,进行了极其生动而又深刻的揭露,与杜牧所说的“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阿房宫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产生令人惊心动魄、怒发冲冠的社会效果。
抒发友情是我国历代抒情诗中常见的另一主题。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中国人民是最重友谊的。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卖艺四方识字不多的人,也要讲讲江湖义气;至于那些游宦异乡,遭受贬谪,落魄江湖的封建知识分子,就更加重视友情,留下了不少传诵千古的优秀诗篇。如南朝陆凯的《赠范晔》,初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盛唐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梦李白》,中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清末章炳麟的《狱中赠邹容》„„都是一往情深、千古不朽的传世名篇。
至于乡情,就更为广泛。有抒发家人父子夫妇兄弟骨肉相互怀念之情的。如东汉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隋朝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羌村》、《月夜》,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有抒发去国怀乡,吊古伤今之情的。如汉朝王粲的《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岑参的《逢入京使》,贾岛的《渡桑干》,宋文天祥《金陵驿》,金元好问的《歧阳》,元萨都剌的《大同驿》、《越台怀古》,清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露战争地图》等。有抒发山水田园之情的。如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北齐民歌《敕勒歌》,唐朝王维的《鹿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从抒发乡情的许多抒情诗来看,爱家、爱乡和爱国的感情是一致的,描写田园、边塞与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反抗外来侵略也是一致的。
除了抒发爱情、友情和乡情外,我们历代的诗人,还从各自不同的地位、处境、遭遇和理想出发,抒发了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感情,涌现了大量的抒情诗篇。
只要接触一些历代抒情诗,大家就会同意郭沫若的论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特别是作为历代抒情诗的高峰或重点的唐诗,更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唐诗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叙事诗,也为浓重的抒情气氛所笼罩。唐代抒情诗其所以能独树一帜、传扬千古,不是偶然的,
首先是因为唐代大多数诗人都能摆正“事”与“情”的关系。事不可无,但能力避堆砌;情不可少。但能力避凝固。情因事发,绝不无事生情。叙事适可而止,情才真切动人。
其次,唐代诗人最能摆正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唐诗一般总是突出生活形象,抒发真情实感,很少无病呻吟。他们也议论风生,并不排斥逻辑思维。杜甫、韩愈,虽为后人诟病,说他们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学力为诗,但他们的代表作,形象思维仍占优势,辅以逻辑思维,诗的意境就更见深沉。杜甫的《秋兴》八首是最能摆正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典范之作。韩愈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一诗,虽以议论入手,但形象仍然生动,也是摆正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代表作。
还有,唐代诗人大抵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加以用典较少,不矫揉造作,能产生沁人心、脾的艺术效果。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等虽用典较多,但是,凡是他们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堆砌太多的典故。古近体诗进入宋朝,经历元明清,大多因用典过多,议论过多,情思窒塞,显得枯槁,诗的艺术生命力基本萎缩了。宋元明清的抒情诗,除了广义的词、曲,可谓划时代的创新之外,有一个共同的不良倾向,即对于唐诗,不少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而是生硬地进行模拟,特别是喜欢模拟杜甫和李商隐。从北宋时期的西昆体、江西诗派开始,一直到清末的同光体,不是宋人模拟唐诗,就是清人模拟宋诗,在体裁形式和艺术风格上都谈不上创新。他们不仅按谱填词,也把近体诗当成词的一种,按谱填诗。所以鲁迅说:一切好诗,到唐已经做完,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宋元明清也有优秀的抒情诗,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从诗贵创新的要求来看,宋元明清的抒情诗,其艺术生命不是健旺,而是衰歇。话虽如此说,但是,从包括宋元明清在内的历代诗歌看,还是充分证明着:“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此外,中国的诗史和西方相比,差别很大。中国的诗史是从抒情诗开始的,产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六世纪的第一部抒情诗选集《诗经》是它的显著的标志。西方诗史是史诗、叙事诗开始的。公元前九世纪至八世纪古希腊的行吟诗人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它的显著标志。中国远古时期没有长篇幅的纯粹的史诗——叙事诗,也没有剧诗。《孔雀
东南飞》和《木兰辞》之类的叙事诗,都是东汉至南北朝的作品,而且抒情的气氛也十分浓重。如果要追究这个古代其所以没有叙事诗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作为记事工具的散文已经很发达。从世界范围说,没有比我国散文的发生与发展更早的了,这是中国文化的骄傲。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已经有了后来被当做经典著作看的《诗》《书》《礼》《易》《春秋》,这几本书,除《诗》外,都是散文,保存了许多古代的史料,所以后代学者有“六经皆史也”的说法。至于战国,更是史家所艳称的百家争鸣、文化昌明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也保留了不少史料。正因为我国古代有成套的散文著作反映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斗争,也就没有必要去创作长篇叙事诗了。
认识了“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本质专在抒情”,“爱情、友情和乡情是历代抒情诗抒发的主要感情”,“凡是好诗,总要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抒发感情”,抒情的时候“ 诗人并不直接道破,而是让它含蓄于诗的意境与形象中,让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体会出来。”,“唐代诗人最能摆正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中国诗史的开端不同于西方”等这些特点,才会进一步明确“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是特别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个科学论断,也才会明白我们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什么要选择抒情诗作为阅读分析材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0af9cd7f9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