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日本《荒城之月》的汉语翻译及音乐旋律》,欢迎阅读!
日本《荒城之月》的汉语翻译及音乐旋律
这首古色古香的《荒城之月》是一首日本诗,由西安交通大学日语系金中教授翻译而成。 作者土井晚翠(1871-1952)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多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悲叹历史,讴歌英雄。另外,土井晚翠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用了五十年时间将荷马史诗直接从希腊语译成了日语。
《荒城之月》是公认的土井晚翠的代表作,原先作为一首歌曲的歌词而创作。全诗共由四段构成,表达了诗人对于一座荒废的古城的感慨。据金中所著《日本诗歌翻译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书中的土井晚翠的人生与艺术一文介绍,1898年东京音乐学校为编歌唱集,向青年土井晚翠征求歌词,标题为荒城之月。土井晚翠想到了发生在会津若松的戍辰之役。在明治维新之际,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拒绝归顺维新势力,据守鹤城同官兵展开了激烈交战。当时由十九名少年组成白虎队守卫。他们在山头观望到市街浓烟滚滚,得知城已遭破而纷纷拔剑自刎。土井晚翠为这一悲剧所触动,构思出了《荒城之月》一诗,通过战争与和平、往昔与今夜的对比,表现了历史的苍凉。
《荒城之月》后来经由青年作曲家泷廉太郎谱曲,传遍了日本的城乡各地。该曲哀怨凄婉,节奏相对舒缓,流露着浓郁的哀感,和歌词的配合相得益彰。旋律为四分之四拍,每段十六小结。结构上虽然学习西方音乐,但在旋律及和声上以日本的民族调式为主,在音乐审美上追求日本的固有风格。旋律简单但富有深意,寥寥数音就构成了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音阶。该曲的曲式结构方整,音域不宽,便于歌唱及各种乐器的伴奏。
《荒城之月》直到今天依然可以说是一首日本家喻户晓的歌曲。很多歌手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甚至不少日本人认为此歌是日本的第二国歌。日本nhk电视台在每年12月31日的除夕夜晚播放红白歌合战,相当于我国的春晚。《荒城之月》作为一首美声歌曲多次在红白歌合战登场,足见当代日本人对这首歌曲的喜爱。
今天,日本福岛县会津若松市的鹤城和宫城县仙台市的青叶城都立有《荒城之月》的诗碑。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该作的了解,今年年初我专程去了位于仙台的土井晚翠文学馆。据讲解员介绍,泷廉太郎留学外国,在病末晚期回国的船上仅与土井晚翠有过一面之交。 我在自己的演出中多次歌唱过《荒城之月》的日语原版及中文版,这首歌曲也是我教学中的示范作品之一。歌唱前须注意情绪酝酿及气息准备,演唱时从前奏起就要注重意境的营造,气息要平稳,让声线在舒展中带有弹性的节拍和节奏感。须严格按照原曲的强弱音及连线音的提示演唱,在舒缓的旋律中对每个发音的口型和共鸣细致地处理。四段歌词的不同微妙情感要把握到位,演唱要尽量使人联想到歌词中凄美的画面并产生对历史沧桑的缅怀之情。 我以前演唱的中文版歌词如下:春日高楼明月夜,盛宴在华堂。杯影人影相交错,美酒泛流光。千年苍松叶繁茂,弦歌声悠扬。昔日繁华今何在,故人知何方? 秋日战场布寒霜,衰草映斜阳。雁叫声声长空过,暮云正苍黄。雁影剑光交相映,抚剑思茫茫。良辰美景今何在,回首心悲怆! 荒城十五明月夜,四野何凄凉。月儿依然旧时月,冷冷发清光。颓垣断壁留痕迹,枯藤绕残墙。松林唯听风雨急,不闻弦歌响! 浩茫太空临千古,千古此月光。人世荣枯与兴亡,瞬间化沧桑。云烟过眼朝复暮,残梦已渺茫。今宵荒城明月光,照我独彷徨!译者昉雪的信息不详,该译文可能问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荒城之月》的原文采用了七五调的日语文言,格调高古。所谓七五调指每句均由7音和5音的组合构成。昉雪的译文为了与原旋律相配合,采用了和日语原文一致的每句七言加五言的形式。不过,这一译文同原意之间偏差较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连外国语学院罗兴典教授采用七言诗的形式将《荒城之月》翻译如下:危楼设宴赏樱花,传杯劝盏月影斜,千载松枝难遮掩,昔日清辉照谁家?军营秋夜遍霜华,飞鸿过眼晰可查,银光冷照城头剑,昔日清辉照谁家?此刻荒城夜半月,清辉依旧为谁照?唯余藤蔓绕残垣,又闻风鼓唱松梢。天上月影虽未改,人间世态几更迭,欲照河山
犹熠熠,呜呼夜半荒城月!由于中日语言的差异,日语的七五调实际上和汉语的七言诗在内容上较为对应。罗兴典的译文同原作在内容上相对接近。
一百多年前,严复曾经提出过非常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金中教授在《日本诗歌翻译论》一书的绪论中,将这一标准调整为翻译=意义×风格的现代形式。本文开篇所引用的金中译文创作于本世纪初,不仅和原作的内容较为一致,还考虑到了诗句的平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古韵,整体上和原作的古雅风格较为接近。这首译文我读起来感觉好像就是一首中国古诗,不太意识到是一首外国诗的翻译。通过比较不同年代问世的译文,能够看到我国对日本诗歌翻译的不断前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07b42e1d9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