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回流潮”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2023-03-14 20:28: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回流潮”现象的社会学解析》,欢迎阅读!
内蒙古地区,回流,社会学,毕业生,解析
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回流潮”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作者:姜亚维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3



○ 姜亚维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近年来,在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的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悄然出现了一股就业“回流潮”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回归,同时也是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健康理性的资源流动对大学生个人及内蒙古地区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积极社会意义。

[关键词]就业“回流潮”;就业观念;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3-0079-02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然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现今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国大学生的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高校教师平均每人只带7名学生,高校本身具有接纳扩招学生的能力。此外,国家提出8%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扩招既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也可以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同时大量年轻人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也可以缓解下岗职工与年轻人就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1999年以后,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的扩招,至今已经持续12年的高速增长。但由于扩招幅度太大,社会增加的岗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最终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处于游离的半失业状态,而扩招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也并没有预计的明显。最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陷入僵局。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2009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安排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研究确定了“国七条”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国七条”的核心内容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抑或自主创业。面对国家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就业市场严峻现实,在与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这场博弈中,高校毕业生如何抉择,关键在于就业观念的深刻转变。

2010年我区高校毕业生达9.4万余人,比2009年增加近1.6万人,是近年来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我区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压力非常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影响着就业的流向,而当前我区毕业生就业流向出现新的变化。据笔者在内蒙古四所高校(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所做调查数据显示,35.1%的毕业生就业会首选普通地级市,26.3%的人会选择经济发展较好的旗县,而选择省会城市或较发达城市的比例占24.8%,位居第三,而以往呼包鄂三市往往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由此可见,以往毕业生很少选择的城市现在逐渐成为就业的首选地,其中重要的缘由就是就业观念的改变。这种选择“回流”就业“洼地”①寻求发展的现象称为大学生“回流潮”。在我区这股就业“回流潮”主要表现为两个转移:

(一)区域:从呼包鄂核心区域向东西部区域转移

由于我区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呼包鄂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目前呼包鄂已经成为我


区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同时也是我区优秀人才的聚集地。相对而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被看做是就业的“洼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呼包鄂地区的人才容纳几近饱和。而伴随着我区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的逐渐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区成为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助推器。西部地区成为我区创新发展的先行区。东部地区依托交通干线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及资源富集区,集中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聚集区,成为实现东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东西部地区的强劲发展推动了其主要城市的发展,进而成为就业“洼地”吸引人才的经济因素。尽管这些地区经济仍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考虑到在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昂生活成本和不太明朗的未来预期,经济蓬勃发展的东西部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新区域。

(二)城市:从呼包鄂等大中城市向普通地级市及旗县基层转移

我区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差异明显,呼包鄂等经济发达城市高端人才过度饱和,竞争激烈,致使很多人无法顺利就业。而盟市旗县或旗县以下基层单位受各类因素影响,长期处于人才匮乏的境地。近年来,我区积极构建符合区情的城镇体系,呼包鄂城镇群初具规模,盟市政府所在地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此外,由于我区大力推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农牧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我区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牧区适应新形势,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村新牧区。目前,我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国家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农牧区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为高素质人才扎根基层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据教育资料显示,目前我区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已占就业毕业生的15.6%,人数呈持续增长态势。

大学生就业“回流潮”现象的出现既是就业观念的理性回归,也是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笔者拟从社会学角度谈谈对此现象的一点认识。

1.大学生就业观念在当下就业形势中的理性回归。目前,高等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就业”观念显然已经不适应就业大众化的趋势。“回流”正是一种适时调整与理性回归的表现,是从一元化的择业标准向多元化转变的开始。此外,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如何在一定时期的社会中正确定位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自我价值,将对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及精神满足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的前工业社会比,社会结构更为复杂,社会变迁极为迅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眼光更加长远。考虑到在大城市发展的高投入、高成本以及不太明朗的职业发展预期,选择“回流”就业“洼地”无疑是理性的选择。相比竞争激烈的就业“高地”,回流“洼地”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可能获得更多的就业选择权和比较丰足的经济收入,且职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对实现和提升自身价值大有裨益。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回流就业“洼地”也许会成就他们人生发展的高地。

2.大学生就业“回流潮”是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大学生是社会资源中极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对社会来说,如何保证不同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关键是要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和健康的筛选机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源流动频率不断加速,仍需依靠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保证社会资源的健康流动。市场机制使竞争规则变得公平合理,它按照市场固有的规律把人推向社会不同的阶层;政策筛选是一种宏观调控机制,它以提倡、奖励等形式鼓励符合社会规范的合理流动,引导社会流动的趋向。就业“回流”正是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倡导理想、信念、奉献、牺牲等精神因素,激励社会优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合理健康的流动。同时,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形成一种拾遗补缺的社会制,从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不平衡或不协调的现象。从劳动人事角度看,因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地区、行业及单位可能劳动力多余或人才拥挤,而有些则劳动力不足或人才奇缺。合理的社会流动就能形成一种拾遗补


缺的社会机制,使劳动力从多余的地区流向其不足的地区,使人才从拥挤的单位流向其紧缺的单位。由此可见,合理的社会流动不仅使个人才能得到发挥,而且使社会结构得到优化。实践证明,这种合理健康的流动对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回流潮”现象,是高校毕业生走出就业误区,回归理性的一种表现。大学生去基层,去中小城市,去旗县工作,是一种现实合理性的体现。概而言之,只有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机制更加透明,更加润滑,惟其如此,高校毕业生无论选择在哪里就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来凸显自身价值。

释】

①就业“洼地”是对经济欠发达,人才紧缺地区的一种形象的说法,是相对经济较发达人才较集中的就业“高地”而言的。



1]徐祥运,刘杰.社会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程民.社会流动与机会平等[N.新民晚报,2006-07-23.

3]鲁宁.大学生基层就业应解决“回流”之忧[N.烟台日报,2009-1-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00bddf4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1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