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智慧的火花

2022-12-24 00:39: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问——智慧的火花》,欢迎阅读!
火花,智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智慧的火花

作者:秦曼村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9

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教师:薛发根)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智慧培育的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也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更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者一段课文、甚至一句话都应该质疑些什么。问题过多,在四十分钟的一节课里,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就意味着学生只能围绕着老师转。反之如果一堂课就只有那么几个问题,而且都有思考价值,那么我认为,即使由教师来提出来,也同样可以使学生变得活跃起来。 教学《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在解决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这个词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后,我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学生走进那位少年的世界: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就问:少年所讲的故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根本不可能发生,但吴王怎么就会相信呢?也有学生说:吴王没有听从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反而会听那个少年的话?我及时引导:这两个问题提得很有道理!其实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两段话,我们就可以明白。可是,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吴王上朝时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我这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人回答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劝说就杀了谁。少年如果在上朝时对吴王和大臣们讲这个故事,而且他的用意就是为了劝说吴王,那吴王是一定不会听的。还有学生说:少年如果那样做,会使吴王觉得很没面子,一生气的话反而会把少年杀掉的。”“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目的就是为了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只是为了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使吴王不起疑心。这样,少年才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达到这样的目的后,故事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我说: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我说: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是有不同的。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么少年的劝应该称得上是——”学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我适时总结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必须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这样的好主意就成了计谋、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是一个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少年。

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中渲染气氛,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读,能自由地问,且合作地学,并快乐地做。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民主的平等的交流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果在课堂上只有读书,没有问题,那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就所有告诫: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设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方法。一个好的课堂设问,就犹如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它能激疑启思,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系统,从而获得未知。如在本段教学中,仅仅是一个问题,就引领了全文,抓住了全文的中心,使学生深切的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个脉络,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人曾把学生回答老师的课堂设问比作摘果子,不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则老师的设问没有什么思维价值,学生做了无效劳动;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谓设问太难,无的放失。只有让学生跳一下或使劲跳起来摘到了果子,才算设问合乎思维价值尺度,是恰当的。这一比喻形象地道出了设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尺度,做到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恰到好处。在本段的教学中,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学生提出来,且是学生思考后提出来的,那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必将会得到燎原。这个问题的提出揭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使语教学中的文道结合在这里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问,是智慧的火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金钥匙,是学生走向知识殿堂的铺路石。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 秦曼村,教师,现居江苏丹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00884a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