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际关系基本原理》,欢迎阅读!
人际关系基本原理
人际交往理论
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人群关系理论、角色理论、戏剧交往理论等1.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其次,他根据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以及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舒茨认为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是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团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包括: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配、主动表示友好、期待他人情感表达。
2.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 1910~ 1989)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某种
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且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这就是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和心理财富的交换。个体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付出的是代价,得到的是报偿,利润就是报偿与代价的差值。社会交换过程中,包含了深层的心理估价的问题。个体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他们对报偿和代价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一定是根据物质的绝对价值来估计的,这是一个与心理效价有关的问题,所以,当个体对自己的报偿与代价之比的认识大于他人的报偿与代价之比时,也许会被别人所不理解或不认可。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在有些人看来根本不值得做的事情,却被当事人做的很有趣,而有些时候在别人看来是值得做的事情,却被另一些人所不齿。
3.人群关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梅奥(1880-1949)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5年的实验研究,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影响生产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物理和生理因素,而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特别是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因此,主张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职工士气着手,即要注意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掌握进行咨询、激励、引导和信息交流等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fde8622ee06eff9aef8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