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2022-07-02 07:58: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青少年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欢迎阅读!
中国,电视节目,青少年,存在,问题
中国青少年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作者:孙伟楠王晓敏

来源:《剧作家》 2013年第1



■孙伟楠 王晓敏

一、青少年电视节目范围划分不明确

(一)青少年定义众说纷纭

青少年群体的界定,不同领域有不同划分,虽不是导致青少年电视节目划分不明确的主要原因,但仍对节目制作的策划方向具有一定影响。各研究学派通常将青少年分为青年和少年进研究,然而在我们的心理意识取向中,提到青少年这个词语时,大多数人的认知与反应是直接将它感知为十几岁的孩子。

《张氏心理学辞典》将青年期青少年期定义为:指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女性约自12岁到21岁之间,男性约自13岁到22岁之间。依此,儿童期后到成年期之间的一段大约十年期间称为青年期。

《大英简明百科》将青少年期定义为:青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过渡时期(约1220岁)。特征是生理方面的改变、性情绪的发展、努力寻求认同、思考模式从具体进展到抽象。有时视青少年期为一种过渡时期状态,在这期间他们开始脱离父母独立,但仍欠缺一种明确的社会色定位。一般被视为是一段情绪高涨和充满压力的时期。

学者翁宝美认为:青少年是儿童期和成人期之间的过渡。青年期的年龄下限是以个体性器官的成熟为依据,上限是心智和社会发展成熟为止,每个人的发展不一致,所以并无法明确地去界定时间,现在一般是界于1121岁之间。

学者王焕琛、科华葳综合各家研究,认为青少年期似可将12l8岁称为少年,1825则称为青年。

由以上各科目学者的总结不难看出,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界定仍是各持观点,这对于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制作无疑带来很大难度。纵观国内已制作播出的青少年电视节目,大多是凭借人生感性认识,将少儿电视节目单独开发制作,并已形成良好规模;青年电视节目大多归类于成人群体。在人们意识当中青少年概念差不多为初中生、高中生这一年龄段群体,也就是1320左右这一收视群体处于如此“尴尬境地”。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发育、性格养成、价值观形成阶段,电视媒介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巨大,然而却没有与之相协调的电视节目整体链条让他们找到归属感,这需要电视人深深反思。基于此,对于青少年电视节目问题的探究暂且按照人们日常内心感知划分标准来探讨。

(二)青少年与儿童电视节目临界点选择

目前,国内共有省级少儿频道30余个,平均节目量在25个左右;各市级台开办少儿频道的数量也颇为可观,例如央视少儿频道共26个节目。相比于少儿节目,青少年频道稍显单薄,目前只有北京青少卫视,海南青少卫视、辽宁青少卫视、重庆青少卫视这寥寥几家,值得欣慰的是节目类型与质量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数量上,少儿节目与青少年电视节目相差悬殊,原因有二。


其一,归类模糊。由于对群体划分不明确,节目也就按其感性进行分类,有些归为少儿类的电视节目既适合少儿观赏,也适合处于少年向青少年转型期的群体观赏。例如央视少儿频道的《希望英语》,其制作思想在于娱乐式轻松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英语学习,儿童英语与青少年英语的差别之处不仅仅在于接受形式上,更在于理解能力上,此栏目按其制作思想和可接受程度来看,似乎可归类为青少年节目;有些青少年节目按其成熟度即可归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青年类。例如:北京青少卫视的《青年风格汇》,此档栏目可以当做青年群体生活中的一个最佳导游,统归为如何寻找新鲜刺激、经济实用而又可以轻松享受到的“吃喝玩乐”,以生活导向为第一位。显而易见,这并不适合正在拼搏道路上的初中高中学生,只有大学生及其后年龄段的人群才有时间与精力享受此档栏目所带来的所有美妙。

其二,空白区域。《大风车》《智慧树》《七巧板》这些童话般的名字众所周知是儿童们的乐园,观赏年龄段姑且定位在512岁左右; 《成长不烦恼》、《谁在说》这些心理访谈。受众暂且定位在1722岁左右:那么,1217岁之间的这个群体只能左右逢源,其心智稍微单纯的可归类为少儿动画片的受众,其心理年龄超过实际年龄的为探求心理问题或情感问题而归类为心理访谈类。当然,求知欲对于每一个积极上进的人来说永远都不会停止,对于《探索发现》《百家讲坛》这类社科史类电视节目以及励志电视剧的观看,少儿、青少年、青年都有稳定的收视群体,但他们并不是单纯为青少年而开设的电视节目。“归类”与“空白”导致没有准确的临界点与衔接点,直接导致青少年电视节目数量上不成规模。

二、尚未形成规模与专业化

纵观国内已有青少年电视节目,数量状况上文已略微阐述,质量状况在没有数量积淀的基础之上,只能在现有节目之内相互比较孰高孰低,这或许不是公平的做法。探究此形式的根本原因如下。

(一)根本原因在于尚未投入重视热情

当热情退却之时,伟大的作品便也随之销声匿迹,可怕的是,在青少年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似乎从未形成哪吒闹海之势。分析其为何不足以吸引众多电视制作人的眼球,原因似乎很多但又很少,无法具体把握细节,只有宏观看待。

首先,群体特性特殊。由于青少年群体的生理心理状况很难把握,相比于其他领域的节目创作,此领域至今仍是苍白空洞,足以看出挖掘内涵难度之大,不仅要求从业人员热情饱满地投入创作,专业素养过硬,更需要深刻了解体会青少年群体的特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耐心揣摩、细心把握时代走向对于青少年影响不断的情势。

其次,商业回报无法规避。一直以来,收视率在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收视率不仅展现着节目、栏目、频道的受众关注度,更意味着它们广告市场份额的可能占有度。青少年正处于学业上升时期,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早已把美丽的花朵们埋进了书山题海,传统教育模式之下又有多少开放培养模式的存在?限制了青少年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阻挡了观看热情,收视率自然无法上升。通过收视率的晴雨表,进而调整节目的生存发展取向的去向和额度,消亡了些许已存在的青少年电视节目,更阻挡了后来者的开掘创作热情。

(二)重视经济利益同时并未重视社会教育功能

歌德曾说:“璀璨星空在我上空,道德批判在我心中。”社会通俗化已经成为当下众多质量低下电视节目的共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他的那本引起很大争议的著作《关于电视>中,曾提出过“电视人的道德主义”的命题。他引用文学家纪德的一句名言“用美好的感情,却创造了糟糕的文学”来比照一些电视人“用美好的感情,制造的却是‘收视率”。


例如,时下类似于《智勇大闯关》、安徽卫视《男生女生向前冲》等竞技类电视节目,以及众多吸引青少年的时尚偶像剧,无奈,我们将之归为青少年可视电视节目范围之内来进行探讨。

举例来说:竞技类电视节目游戏比赛的刺激性、不可预测性都极容易满足青少年追求新鲜、涉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这些竞赛的追逐欲望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都带来了些什么呢?或许只会更加增长其争强好胜之风、自信满满之感,娱乐之余是否应该多加入些文化熏陶,追求能力之时是否应更加注重善良、稳重、宽容等导向元素?而时尚偶像剧之风所带来的影响似乎从未正确过,从笔者所经历的《还珠格格》热,众多女孩子盲目追求小燕子,对其模仿形成一代人性格,到如今《一起去看流星雨》以错误的价值观,不切实际的校园爱情又影响了90的价值观养成。电视节目的社会教育功能在近几年内频繁被关注,对于青少年的意义尤为重大,正之根,才可以树大叶茂。

参考文献:

[1]大英百科公司,2004

[2]李海颖.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与收视率、满意度的关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J].2010年,(2)

[3]黄艾艾,对当下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反思传媒[J].2002年,(5)

责任编辑 王彩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f8d9b96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e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