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莫言作品《蛙》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剖析》,欢迎阅读!
莫言作品《蛙》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剖析
作者:范吴喆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6年第7期
范 吴 喆
(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蛙》是作家莫言倾注十年心血,苦心酝酿、多次易稿所潜心创作的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书中秉承了莫言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笔触细腻、风格魔幻却也朴实,将中国社会的现实一隅展现得淋漓透彻。不但融入了莫言对新中国农村生育史这一题材的现实思考,也用亦真亦幻的人物塑造叙事手法与九幕话剧的特殊演绎形式将荒诞癫狂的时代人性悲剧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无不引起了当今社会的严苛审视与深度反思。阐述了小说中对场景、情节与人物心理的现实魔幻共融写实手法,深度剖析了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从而折射、挖掘人性,反思那个特殊时代的种种无奈。
关键词:《蛙》;莫言;魔幻现实主义;写实;人性;叙事方法;荒诞夸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6.07.019
《蛙》所呈现的是一幕现实的、独特的古老传统熔铸下所孕化的畸形社会景象。整部小说分为四封长信与九幕话剧,四封长信的叙事手法较为写实,分别为读者展示了四个时代的画面,每一封长信都是时代的一个节点,这为小说的叙事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直抒作者胸臆,显现了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腻缜密,为小说的现实与魔幻共融共生奠定了形而上的扎实基础。而九幕话剧则是对四封信件的补充升华,这其中运用了更为丰盈灵活的写实手法,拓宽了小说带给读者的审美视觉,使得“蛙”更加形神兼备,侧面展现了“蛙”的共存、共生、共义。将那部带有着封建社会遗毒、既沉重又血腥的农村生育史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对历史的复杂辩证。
1 莫言和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最早起源于欧洲的表现主义画作,在20世纪50年代被拉丁美洲融入到了文学作品当中并自成一派。它将文学中的理智元素与荒诞基因相结合,将现实完全置放于一种虚无幻象的环境与气氛当中,为现实世界披上了魔幻的外衣。
上世纪80年代,《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推出震撼了整个国内文坛,它被称为是《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文学作品。它集夸张、虚幻、荒诞、讽刺、象征等多种描述手法于一身,并且融入了更多的欧洲神话寓言故事与民间传说,也使得它的作者马尔克斯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这部作品对我国作家莫言的影响极大,用莫言的话说,“《百年孤独》让他如梦方醒,彻底意识到了小说居然还有这样创新的演绎方法。”,它改变了莫言之后的写作观念,也让莫言以此为文学思维依托,大胆尝试创新,将魔幻主义融入到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当中,创作了如《酒国》、《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将现实完全映入了光怪陆离的魔幻情境当中,也让莫言登上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
2012年,莫言成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文学家,他在颁奖中就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于一体”。这种思维就为他的作品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蛙》作为莫言奉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众多读者,它被中国文学评论界定义为是一部“直面和反思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展示中国六十年代生育史”的伟大作品。莫言将他的奇幻、繁杂、诡异与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融入到了他小说高远的境界之中,鲜活的揭露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品格、人性、命运甚至是灵魂的畸变,是对那段残酷历史最戏剧化的幻变侧写。
2 《蛙》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1 虚实结合的人物刻画
作品《蛙》中所刻画的人物是形形色色的,他们个性十足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名字多以身体上的部位或器官命名,例如万足、王胆、袁脸、陈鼻等等。在这些人物中,除了姑姑万心之外,其他人的名字都充满了荒诞诡异与光怪陆离之感。而他们的经历在小说中也是令人唏嘘的,例如小狮子在嫁给“我”之后却幡然醒悟,一直伴随秦河左右。而姐妹花陈耳、陈眉虽然天生丽质、洁身自好,但却因为火灾而一人丧生,一人毁容,整日以黑纱掩面难以见人。最后为了替父还债,不得不以为别人代孕赚钱,命运极其悲惨。这些人物在莫言的笔下都相当鲜活写意,不仅让人感到人性的虚妄与时代的嬗变,也让读者分不清这是现实的无端还是作者对虚幻的渲染。
提到《蛙》的人物刻画不得不说姑姑万心,她的人生最为跌宕起伏、匪夷所思,她诠释了幼年时与日军斗智斗勇的聪明少女形象,也演绎了受众人无限尊崇的“送子观音”角色。而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她更成为了一位铁面无私、六亲不认,逼孕妇引产的“活阎王”。这种角色的魔性转变也让小说赋予了读者一种强烈极端的反差观感和对时代夸张表述的深度质疑,到底姑姑万心是救人送子的活菩萨,还是杀人杀心的邪阎魔,这就是作者夸张荒诞手法的最直接体现。小说将万心姑姑亦神亦魔的表现和性格中对社会、对时代的矛盾思想活生生的层层拨露出来,这种细思极恐的人性分裂也侧面显露了那个时代的极端矛盾。借人物批判和反思社会,这种深入读者骨髓、直击社会痛点的写作手法也是莫言所最为擅长的。
2.2 亦真亦幻的叙事手法
《蛙》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无处不在,还以姑姑万心为例,当她在受到青蛙攻击时,以及对姑姑害怕青蛙理由的描述时是这样写道的“无论她跑得多快,那些凄凉而怨恨的哭叫声都从四面八方纠缠她而来……千万只青蛙所组成的大军浩浩荡荡,它们拥挤着,就像一股浊流快速向前不断涌动……。它们有的生着金星般的眼睛、有的眼睛似红豆,一股脑的涌上来,愤怒的鸣叫无处不在,将她团团围住。”在对青蛙的描写过程中,作者还以时空穿越倒错的手法穿插描写了姑姑此时内心的联想感受。这在读者看来是荒诞无稽的,但作者希望用这样无端的现实描写为叙事手法披上一层魔幻的外衣,从而揭示姑姑对青蛙害怕的原因,这也为后文对姑姑的心理侧写打下了基础。当在表现姑姑晚年的人性回归时,被她接近于走火入魔所捍卫的计划生育工作行为所迫害枉死的王胆、王仁美就像是青蛙,她们追赶着姑姑,从四面八方发出凄凉而怨恨的哭叫声,让她慌不择路,也让她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窜涌于脊梁中凉森森的腥冷和灵魂中时刻萦绕的惶惶,无以见终日。这种描写让读者感到紧张刺激、细思极恐、而且魔幻色彩极浓,是莫言对万心姑姑人性成功的揭露,那就是来自于内心最深处的、永无止境的、时代赐予她的罪恶感。
2.3 九幕话剧设定的魔幻癫狂
莫言曾经对《蛙》中的九幕话剧设定进行过评述,他说“之所以让最后的章节以九幕话剧的形式演绎出来,其原因就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真实性的推翻,表现出一种彻底的虚构镜像,让最后一章与前四章的真实性遥相呼应,体现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鲜明比对性,也是对互文关系的一种完整补充。与书信体部分不同的是,话剧体中虽然看似假话连篇,其实句句珠玑,让人捉摸不透。虽然表面上是“彻底的虚构”,但实际上却是对现实不可思议的癫狂事实的魔幻主义实现。话剧中阴森、凄厉与幽黯的氛围让万心姑姑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生都疯癫悲凉的代孕女陈眉。姑姑以阴暗洞穴作为栖息之处,如陈眉般神经质的呢喃,耳边永久萦绕着婴儿冤魂般的青蛙鸣叫,就是对那个压抑阴郁时代背景的完美映射。莫言在这幕话剧中想要实现的效果就是逼迫读者去大胆直视那段血腥罪恶的历史,从万心姑姑疯狂又戏谑的人世经历中感受那癫狂时代带给人们的彻骨寒意。
2.4 人性救赎的心理写实
在《蛙》的第二部分,莫言采用大量笔墨,着重刻画了“人口运动”时代的残酷性与暴戾性,而第四、五部分则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万心姑姑的人性复苏。实际上,莫言所要表现的这种人性救赎在作品中也被处处体现,就比如说小说的标题《蛙》,它的实质其实是“娃”,莫言在作品中特别强调了这样一个细节,为姑姑所失魂落魄的并不是青蛙,而是“娃”。莫言也借这种来自于姑姑的心理恐惧,采用了大量夸张、联想、象征的手法来无限放大它,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弥漫于作品中的每个细节。最后姑姑嫁给了泥塑家郝大手,和丈夫一起捏泥娃娃,其实就是一种对现实、对时代的人性赎罪。在这种来自于万心姑姑内心深处虚实相随的审美过程中,莫言就成功的完成了对人性、对心灵的复苏与拯救。
3 结语
在《蛙》这部作品中,所有的人物、事实与背景都被赋予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它层次分明,虽然幻然但也真实。它向读者展示的每一段沉重的历史、人物荒诞悲凉的经历、命运的戏虐结局与人性的夸张都是毫不避讳的,完整且震撼的。它就像一把利剑,直刺读者的内心,让每个读过《蛙》的人都对那个历史背景下的罪与罚、生与死、善与恶、喜与悲所刻骨铭心。
参考文献
1 梁振华.虚拟的真实与真实的虚幻——莫言《蛙》阅读札记[J].中国图书评论,2010(4)
2 周灿美.亦真亦幻——莫言《蛙》中的魔幻现实性[J].语文建设,2015(4)
3 王赫佳.论莫言小说的魔幻性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D].内蒙古大学,2012
(责任编辑 晓 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f6a2dfe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