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树村那不该忘却的记忆》,欢迎阅读!
农村那消失的历史
随着改革开放,社树村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但历史文化也迅猛发展,曾经的风俗习惯也许多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为了忘却的记忆,有必要说说那些事。
建国初期,社树的城墙还有城门,不知何时只剩下没有门的城墙。城墙内住在庄户人家,富人们被剥夺变成庄户人,就是有钱也不敢张扬。女人们穿着大襟袄,下着大腰裤,不看线条看脸蛋。男人们对襟衣服系腰带,干练、暖和。下身穿大腰裤,没有线裤,没有外套,粗布面料,健康环保,不然虱子怎能生存。不过,年轻人也赶时髦,列宁装,干部服成为年轻人的最爱。年轻人不再穿大腰裤,逐渐被开叉的裤子所代替,不过男的开叉在前面,女的开叉在一边,前后可以换着穿,这样可以提高衣服的寿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屁股、膝盖都补满布丁,有缝纫机的家里那布丁就补得有艺术感,让那些穷人家的孩子煞是羡慕。文革时期有套黄军装那是很得意的事,我家有过一套黄军装,不过,晾晒在院子里,第二天就发现被人“顺”走了。礼泉人的手工织布在我们这里很畅销,粗布衣服虽然健康,但易掉色不好看,后来被化纤衣物所代替。
从我记事起,小麦就特别紧缺,玉米基本可以吃饱。一般两顿饭,早饭为玉米珍稀粥、沫糊、蒸馍或锅盔。至于蔬菜,冬季一般有点咸菜,到春季,人称“青黄不接”,就要充分发挥主妇的手艺了,苜蓿、榆钱钱、洋槐花等做成“菜疙瘩”,即省粮又当菜一举两得。要想吃菜那就挖野菜吧:荠菜是最理想的,扫帚菜、小蒜、马扎菜、苦苣、灰灰菜、茵陈、枸杞芽等能吃的都是我们的菜。关中无闲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即健康又省钱又度过饥荒。晌午饭,面条是佳品,连锅面(汤面)、臊子面、然调面都是我们的最爱,不过,我们常吃的是打搅团,当然不是为了健康或吃稀奇,因为玉米我们拥有的较多一些。至于烙油馍、包饺子、蒸包子、摊煎饼,不是家庭主妇在偷懒,实在是“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在特定环境下主妇们把玉米的功效发挥到极致,花样百出。晚饭叫“喝汤”,除非农忙,一般都省了。到了夏秋季节,吃饭还可有点蔬菜, 白菜、黄瓜、北瓜、菠菜,葱、蒜、辣子都是菜。庄户人家利用庄前屋后种菜,自给自足,没钱也可过日子。招待客人或匠人的时候,才备“四盘子”,至于“十三花”“四到底”,逢喜庆宴席才有。
杏、桃、枣、柿子、苹果、葡萄、梨,这些水果我都偶尔吃到过, 更多的是美好记忆。西瓜、梨瓜都很甜,因为没有化肥和农药。
社树村作为泾阳的“白菜心”,人称小香港,自然比南北二塬日子要好过。北塬饮窖水,而我们喝井水,用辘轳绞水,用扁担挑水,一般十几岁的大孩子就得挑水,直到80年代后用上自来水。
社树人在姚家败落之后,就利用城墙挖窑洞居住,后来随生活改善就打胡基,盖起土木结构的厢房。房内有大土炕,冬季用材火烧炕,抵御严寒。夏季太热时就睡露天地,乘凉。
利用自然优势,我们虽不富裕,但也吸引姑娘们嫁到我们村庄。马车拉着轿子,浩浩荡荡送亲队伍,后来随着发展,就兴起用自行车迎亲。也没多少家具,有的就借点家具摆上,等婚礼结束房子就变得空荡荡的了。没有计划生育,一家最多的生十几个孩子,庄户人忙碌一生养活儿女,除了儿孙成群,到老也一无所有。
一年最快乐的时候是过年,分油、分肉、分豆腐,吃饺子是少不了得,当然是白萝卜馅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季靠吃萝卜过冬,因为只有萝卜。腊月三十就开始准备,打扫卫生,办年货,干菜过年才能吃点,如木耳、黄花菜等,一致我一度认为干菜只是年货。压岁钱我没有,新衣服偶然会有。已婚女子回娘家必须带包子,娘家初六开始给女子“追节”,要做成花馍。母亲感叹:吃点“空空的”得送“实实的”。正月十五是春节最后一天,“蝎子馍”、“老鼠馍”主妇根据自
己的喜好做成馍,祭奠完先人,就把馍挂着墙上,等到二月二,炒馍豆,至此,开始盼下一个年。
农村的那些习俗正在被日新月异的生活所代替,那些记忆将成为记忆写进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f2afc949b6648d7c0c746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