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日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欢迎阅读!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日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周 虹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3期
周虹
(常州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摘要: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需要,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日语专业教学相结合,通过拓宽专业基础,沟通文理科学知识,努力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有技术又有文化,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还兼具事业心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增加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灵活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日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50—02
一、通识教育和大学日语专业教学概述
通识教育也叫“通才教育”、“博雅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如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潮流。
《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2008)对大学日语教育的教学性质和目标做出了如下规定:“大学日语是高等教育外语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日语完成各种任务,同时增强学生积极参加中日交流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1]
由此可见,大学日语专业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习者日语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者日语语言水平,还要帮助学习者通过日语这个交际工具广泛地接受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文化。
二、大学日语专业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通识教育内容涉及多层次、多学科,若要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日语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打造日语专业学科特色的基础
一个专业是否能吸引优秀的学生,一方面在于其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在于其鲜明的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毕业生能否获得很好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都必须依靠通识教育来实现。
(三)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受经济危机爆发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多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等因素影响,日语毕业生就业情况一改以往供不应求的局面,就业难现象日渐凸显。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除专业知识能力外,更看重其非专业知识能力水平,而这些非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则多要依靠通识教育才能完成。[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与掌握,更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牢固基础,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灵活变通,在求职时占据有利地位,从而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日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通识教育观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相结合,按需设置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后的适应能力,把日语教学与经济社会以及市场需求的匹配当做教育质量的评价准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
(二)合理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树立通识教育观,目的是通过大学日语专业教学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和全局观。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即大学日语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日语语言技能,还要传授人文知识,传播跨国文化,培养学生表达思想时的内容和深度,并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日语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语言教育就像是三套车,即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对比、文理知识与世界知识要并重。”[3]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授课形式
现行大学日语专业教学多以单一、封闭模式为主,以日语语言基础知识传授和各类能力证书的考取为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多为被动的接受过程,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思考。并且,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班级实际人数较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均难以得到保证。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在教学中要摒弃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在语言学习基础阶段常见的满堂灌方式,更不适用于通识课程,可选择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等开放性教学方式,授
课教师还可结合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借助图文并茂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班级人数控制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语言类课程,将授课人数控制在一定量内,既可增加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教育技术使用的能力,将极大提高通识教育教学效果。
(四)丰富教师知识,培养合格的日语通识课程教师
我国现有的大学教师多是在专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自身所接受的通识教育有限,常难以轻松胜任跨学科、综合性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因此,强化日语专业授课教师的通识课程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两种途径得以解决,首先,是学校方面,应该为在校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和各类研修的机会,培养教师综合性、国际性的视野;也可以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担任部分课程的授课工作,使学生得到良好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可使校内教师通过旁听、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方法。其次,从教师个人角度而言,除了专业水平要过硬,在组织好日语语言技能授课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信息知识采集,不断扩充
知识、丰富内涵;日语专业水平要高,在个人的学问造诣上要追求更广阔的空间,努力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教师如果具备文理互通的教学能力,则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调动学生主体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大学教育有必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日语专业教学,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尝试改变以往学科导向决定教师主体地位的情况,使老师适应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和教材,即从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日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也要关注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仅锻炼学生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其创新精神,提升日语综合应用能力。
(六)贯穿通识理念,合理选用日语教材
通识教育既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又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其内容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目前使用的各类大学日语教材,多以日语语言系统为线索,以技能训练为目标,文化、自然科学等知识比例有限,且内容上较离散,缺乏贯穿始终的主体系。因此,教材的选用非常重要。首先,要全面了解国内日语教材的总体出版情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对比教材具体内容,选择贯穿通识教育理念,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角度内容的优秀教材。其次,教材不是非常合理的现状也给授课教师留下了相对较大的备课空间,在以日语语言为主线的前提下,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始终,根据教学情况,自主安排补充教学内容,选材内容可涵盖各学科知识,并注重不同主题知识间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3]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
[4]樊颖.日语他动词中的非自主动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6).
[5]夏建新.日语并列结构中的思维方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f2125c90f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