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物化与权力》,欢迎阅读!
物化与权力
摘要:马克思写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他之前写的手稿,有很大的区别,一是这个时候的手稿已经具备了著作的性质,不像以前写的,只是零散的手稿笔记;二是这部手稿中具有了以前没有的思想,即物化和权力的思想,本文重点阐述这两个概念。同时,这部手稿对后来的《资本论》作了基础性的工作,因此,对于这部手稿思想的探析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 马克思 物化 权力
就目前国内研究来看,很明显,对于马克思写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者并未真正的在意这部手稿,甚至是忽略不计。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想法,认为这部手稿对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不重要的,甚至不能算作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发展的线索中,这样的错觉时常萦绕着研究者头脑中。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当笔者读的过程中,直到看完这部手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部手稿已经与之前的手稿不同。不仅在形式上,这部手稿已经具备了著作的性质,并不是零散的笔记,而且在内容上,这部手稿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内容,并不像以前的手稿,思想的不连贯性、不统一性。从这两方面看出,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并不是纯粹的做笔记记录,而是已经对做笔记的内容形成了统一性的思想和文字。对此,这就印证了通俗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在笔者看来,这部手稿对于马克思思想来说,显然非常重要,而且有其它特殊地位,或者可以说,如果《资本论》是马克思思想的最高峰,并且奠定了马克思思想地位,那么,《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就是马克思思想达到顶峰的过渡,或者换句话说,做了基础性的准备工作,是连接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思想成果。很显然,它的地位可想而知。因此,会有这样的疑问,这部手稿与马克思之前的思想是怎么样的关系呢?以及这部手稿与之后的《资本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部过渡性的手稿,它的地位是不用置疑的。马克思思想发展到这个时期,这部手稿的诞生并非偶然。
就马克思本人来说,思想具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像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回顾他不平凡的一生,他的思想也在不平凡中激荡,随着马克思阅读的深入,思想也不断地的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一直到后来的在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里,使得他思想达到顶峰,有其他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马克思之所谓是马克思,并不是其他人,这是原因真正所在。比起那些思想一直保持平稳,即前后没有多大的变化的思想家而言,马克思思想也是比较难把握的,前后变化比较大,尤其很多跨学科的,比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杂糅一起,并不是简单的拼接组合,而是各种学科相互间的兼容,在这不断地杂糅中,马克思提出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并且贯穿于马克思的一生中,这一点难能可贵。 回到这部手稿中,其中有几个思想是马克思以前没有提过的,可以说,有些提法随着马克思深入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物化”概念,比起他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有其自己深入研究、独特之处。这个时期,马克思已经很少使用“异化劳动”概念,明确的提出了物化思想,可以说,“物化”概念已经代替了“异化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活动的社会性质,正如产品的社会形式和个人对生产的参与,在这里表现为对于个人是异己的东西,物的东西;不是表现为个人的相互关系,而是表现为他们从属于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个人转移而存在的,并且是由毫不相干的个人相互的厉害冲突而产生的。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1]在这一小段的描述中,明确的提出了马克思的物化理论,或者物化思想。在这里,人的社会关系物化为物的社会关系,同时,人的能力也物化为物的能力。表面看起来,人是支配物,而事实上,物支配人。那么,马克思在这个时期为什么要抛弃“异化劳动”概念呢?在笔者看来,究其原因,在于马克思深入研究社会现实和政治经济学以后,尤其是在英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出的结果,并不像是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那样粗糙的手稿。显然,在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领着资本主义社会,于是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马克思占有大量的政治经济学的材料和对社会现实独特的观察,在理论
和社会现实双向的维度上,并加上他的独特思考,抛弃掉以前的简单而又肤浅的思想,这并非偶然。如果说用“物化”代替了“异化”,那么是否就看到他以前的思想的荒谬性呢?显然不是,前面已经谈过,马克思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发展,以我个人觉得,马克思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而且是超越德国古典哲学,原因在于马克思始终坚持了“主体”概念,并未丢掉。从最初的他在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的主题,一直到莱茵报时期的“人民”,直到后来的“工人”、“劳动者”、“无产阶级”等等,马克思真正的把抽象的“主体”概念回归到社会现实维度中,即现实的个人,并不是抽象的谈论他。因此,马克思确实是一位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并不像其他德国古典哲学家,已经突破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固有的框架。很多人误解马克思,原因是一直受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另外,那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读懂过马克思,有各种的偏见,再正常不过了。
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权力”概念,似乎国内学者在忽略这个重要的概念。虽然,马克思关于“权力”的概念散落于一些著作中,但是,这部手稿中明确的提出了“权力”,即“客体的权力”,马克思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权力,这个社会是由物来支配的。在著作中,马克思明确的指出:“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的一切增长,也可以说劳动本身的生产力的一切增长,如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等所产生的结果,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也就是只会使支配劳动的权力更加增大;只会使资本的生产力增长。因为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加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2]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客体的权力,即资本的权力,它与文明的进步是成正比的,随着文明的进步资本的权力越大,即客体的权力越大。马克思指出:“作为异己的、外在的权力,并且作为在不以活劳动能力本身为转移的一定条件下消费和利用活劳动能力的权力来同活劳动能力相对立的一切要素,现在表现为活劳动能力自身的产品和结果。”[3]马克把这种客体的权力称作为“异己的、外在的权力”。总之,马克思的权力是客体的权力、异己的、外在的权力、资本的权力,这个权力观对于《资本论》具有深的影响,而且,在笔者看来,《资本论》就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思想的背景下写成的,尤其是在“物化”和“客体的权力”下写成的。
而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的阶段、物的依赖性的阶段、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阶段,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看来,人类正处于物的依赖性的阶段。可以看出,马克思提出的“客体的权力”与人类正处于第二阶段是密切相互联系的。与二十世纪福柯的哲学相比,他们对于“权力”概念的具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简短的比较一下,马克思的“权力”重在生产领域,物来支配一切,福柯的权力重在交往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规训权力”和“生命权力”,而福柯的权力更是散落在他的著作中,很难明确给“权力”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要明确弄明白他们之间真正的差别,还需要大量的阅读原著和一些比较权威的材料。
总而言之,这部手稿中,最主要的还是在讲资本关系,即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这些内容,外加六十年代的初的一些手稿,为《资本论》的做出了初步的准备工作,随之,它把马克思本人思想推向了创作的最高峰。因此,如果说不读或者不理解《资本论》,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那么,不读或者不理解《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能真正读通《资本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0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44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
[6] 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7] 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8] 张一兵,神会马克思[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张小龙(1989—),男,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f10b238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