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翻译的特性》,欢迎阅读!
论翻译的特性
作者:李知娜
来源:《速读·下旬》2020年第01期
摘要: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本文主要分析了翻译的五个特性,即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歷史性,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的特性,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翻译的定义。 关键词: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历史性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它的内涵十分丰富。笔者对翻译的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这五个特性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翻译的价值。 一、翻译的双重性
翻译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译者身份的双重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读者又是作者。译者首先是读者的身份,译者须充分理解原作。译者有别于普通的读者,他不仅要理解原作的整体上的内容,还要逐字逐句分析隐藏在其背后的作者的意图。同时,还要掌握原作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意图、写作目的、写作背景和原作的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等。当译者完成了对原文的充分研究后,便从读者的身份转换到作者的身份。同样,译者的作者身份也有别于普通的作者。译者首先要忠实于原作和原作作者,须在原作作者已设定的框架内再现原作的内容、思想、风格等。其次译者的翻译需要被读者所接受,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审美特征、文化背景等。 二、翻译的社会性
翻译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翻译活动都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社会中是一个人,具有社会性,受制于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作为翻译载体的语言,反映不同的社会环境,是一种社会事实,也具有社会性,且服务于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翻译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翻译理论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等要求翻译活动与之相适应。因此,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翻译须符合特定的社会背景、社会机制与社会需求。
三、翻译的文化性
中国翻译理论家许钧教授在《翻译概论》里将翻译定义为“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钧教授总结了翻译文化性特征的三种表现:第一,从翻
译的功能看,其本质的作用之一是沟通,而沟通主要是通过文化层面的交流获得;第二,从翻译的全过程看,翻译活动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第三,从翻译的实际操作层面看,译者必须考虑文化的因素。由此可见,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语言活动,始终无法避免文化因素的影响。离开文化而谈翻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翻译的文化性存在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由于使用原语的国家和使用译人语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特色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避免误解和消除障碍,译者既要考虑到原语文化,又要考虑到译人语文化。 四、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译者通过最恰当的语言形式,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原文的内涵。翻译的创造性,即译者在充分理解并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的“再创造”。译者在“再创造”时,应考虑到各种因素。第一,需要考虑到语言结构、语音、构词、句法、语义等语言层面。比如,很多种语言中都常见一些词具有多种含义,也就是常说的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要选择两种语言对应的词义并不容易,这时需要对原文中的一些词给予语义上的“再创造”。第二,需要考虑到历史文化、审美特征、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文化层面。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在准确无误地传达原作信息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再创造”,这样能够更有效地表达原作的内涵和意义。 五、翻译的历史性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和文化的再现,也是历史的传承。翻译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并受制于历史性。不同的译者,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对原作的理解有所不同,其使用的语言系统和受到的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所翻译出来的译作也不尽相同。就译作而言,翻译在理解、表达、接受等所有过程中都不存在唯一的答案。比如,一部文学作品的译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众多的译作中不存在正确答案。这既体现翻译活动被历史所规定,也体现翻译活动的不断发展变化。 六、结语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五个特性,即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翻译也随之发生很多变化。译者必须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做到读者的身份和作者的身份,全面考虑语言和文化等各种因素,创造性地再现原作的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俞佳乐,翻译的社会性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许钧,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5]朱健平.翻译即是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解释学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
[6]熊宣东,略论译者的双重身份[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06). [7]易安银.谈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J].硅谷,2008 (16).
[8]曾利沙.翻译实践的社会性与翻译理论的成型性[J].上海科技翻译,2003.
[9]胡威威,胡龙生,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翻译的三大特性[J].海外英语,2014. [10]郑亚亚,刘玉红,翻译文化性的凸显与回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11]李晓燕,从伽达默尔解释学哲学来谈翻译的历史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作者简介
李知娜(1994-),女,朝鲜族,吉林省龙井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朝鲜语笔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ea3e537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