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以西街为例

2023-12-23 23:32: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都江堰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以西街为例》,欢迎阅读!
都江堰,西街,街区,形态,分析
都江堰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以西街为例

作者:齐欢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第23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对西街的整体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西街的内部空间形态、外部空间形态以及场所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保护和塑造良好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提供实例参考。

【关键词】西街;空间形态;历史街区

1、西街概况

1.1区位

西街位于都江堰灌口镇南桥社区,东临宝瓶口,西临玉垒山,地理位置极好,是一条长约390米,宽4米,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

1.2历史沿革

西街是成都地区著名的玉器市场,明清时是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泥、木、雕、改、石、铁俱全,也零星散落着一些供背子歇脚的客栈和饭馆。解放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西街的手工业和小商业衰退,慢慢的转变为只有居住功能的老街,这时候的西街,基础设施薄弱,房屋为砖木结构,公共设施也严重不足,让西街的整体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灾后重建后,西街焕然一新,打造为吸引眼球的特色风情酒吧一条街,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都江堰古城区的特色街区。

2、西街空间形态分析

2.1外部形态分析

2.1.1街道的形制

对西街的上半段进行分析,如图(1)左图所示,以建筑为图,开敞空间作底,该区域的图底关系[2]明确,街道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富有传统风味,区域的图底关系基本可以反转为右图,建筑建筑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街巷空间,街道曲折,小巷幽深,也是四川民居的一大特色。空间感强烈,引发人行走观赏的兴趣。建筑和空间得到互换,街道空间围合性较强,开敞空间主要存在于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里,通过界面连接内外空间,反映了西街特有的街巷关系和格[3]。街道两侧的高差较大,使对比增强,空间层次更丰富。街道宽度很窄,同时贯穿多条小巷,以及地形产生的高差,沿江的道路较开阔,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房屋错落形成的空间,使空间变得更有趣味,道路为步行道,以石板,水泥为主要材料,路面基本比较平整,绿化较好。

2.2内部形态分析

2.2.1空间的界定


西街背山面水,背靠玉玺山公园,玉玺山作为辅助公园的旅游功能,同时也是西街的一个分界点,面临江水,有较为宽敞的开放空间,同时毗邻南桥,作为片区主要入口的南桥,以及由此延伸的南街,提供重要节点以及完整临街面,玉玺山、内江南桥界定了西街的整体空间;西街内部通过路牌、花台、水系界定了局部空间。

2.2.2街道的比例

根据卢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当D:H等于1的时候,产生稳定协调之感,当D:H大于1时,容易产生远离之感;当D:H小于1时,容易产生压抑紧迫之感。

西街的比值是0.33-1之间,街道感受的不断转变,更给人带来新鲜的体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从狭窄到宽阔的转变,让整个街巷更显得热闹非凡,符合整个西街的定位。

3、西街具有场所精神

西街居民多为世代居住于此,现仍然保留着明代古砖、窄巷、大院的建筑格局,百年马桑树等,是都江堰原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是见证历史进程,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它的建筑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都不容小觑。

3.1空间独特可辨识度高

西街片区的建筑组合方式基本都是合院式,都以院落空间作为组合方式。街道较窄,建筑层数较低,道路高差明显,台阶增添空间趣味。街道围合感比较强烈,缓坡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立面。由于丰富的空间变化,独特的街巷尺度,使得西街在都江堰古城区中别具一格[4]

3.2西街的文化价值

西街是都江堰仅存的,在建筑风貌、社会结构及人居文化氛围保存中较为完整的古街区,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到现在从未中断,大多依赖于西街及其周边的灌县人民对它的尊重和呵护,西街是通往水利工程松茂古道的起始点,一直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集散中心,也成了灌县居民世代居住的地方[5]

3.3西街的社会价值

3.3.1日常生活的传承

西街大多数的居民都居住在此,他们身上保留着老灌县人传统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他们大多都习惯川西的聚居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为西街的文化传统的传承提供了最有利的土壤。由于西街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现在仍然没有被破坏,袭击居民仍然完整的保留着灌县人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

3.3.2知足常乐

由于西街之前生活设施落后,逐步沦为生活水平较低的街区。但是西街确实出了名的长寿街,这里时代相传的知足常乐的精神态度和强烈的归属感,再加上背山面水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居民对生活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幸福指数。

3.3.3民俗保存完整


西街至今保存着当地各种传统节日的祭祀或庆典习俗,种种活动体现了西街居民之间深厚的友谊与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这种集体活动是自发的,从西街祖辈代代相传,像这种集体形态传播当地历史文化的街区,在都江堰已经找不到第二例。结语:

西街在灾后重建后重生,其完好的街巷格局与街巷尺度传承了西街人民的精神,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至关重要,西街可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示范点。西街丰富的空间形态使人、商业、建筑、传统文化的相互联系发挥能动作用,它合理的街道空间、紧凑的建筑密度、恰当的建筑布局、舒适的街区尺度以及丰富的建筑面貌仍然值得历史文化街区改建的借鉴。对西街的空间形态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开发,也对其它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

[3]灾后重建导向分析.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5]轲轲.行走在灌县古城.

作者简介:

齐欢,女,生于199312月,汉族,四川绵阳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城乡规划硕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

杨祖贵,男,生于195712月,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建筑技术、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和城乡规划设计教学研究,并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和咨询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e136a87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