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琪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

2022-04-30 17:24: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汪琪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欢迎阅读!
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教授,汪琪
變化中的傳播科技﹐變化中的傳媒教育:數位時代傳播教育的定位反思



數位科技21世紀傳媒產業的關鍵詞,它正重塑媒體行業的運作環境,帶來媒介全球化﹐大匯流﹐產業協同等重大變革。

產業與教育息息相關,傳統傳播教育強調精細分工,電視新聞專業與報刊新聞專業有著明顯的壁壘;然而在新技術的輻射下,一成不變的專業界限已不再適應媒體匯流的趨勢,各地高校不得不反思傳播教育的定位,制訂更切實有效的改革方案。

最近,承蒙林護基金會的支持﹐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邀請了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和北京大學等高校的資深傳播教育者聚首一堂討論數位技術及媒體匯流在四地的概況和影響,以及四所傳播學院在教育理念和課程設計等方面的應對措施。

琪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

汪炳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院長 張寳芳教授: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教授 琨教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系主任

各地“媒體匯流”概況

汪炳華:關於媒體匯流,新加坡的情況比較有趣。學報紙新聞的畢業生會去電視臺工作,而學電視新聞的也會去報社工作。他們還兼做網絡記者,到头来才发现壓力太大,專注某一媒介的工作才是明智的。大家都說媒體匯流的已经時代到來,我們要培養能同時從事各個媒體工作的記者,但實踐證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各項媒體,你只能專注其一。因而,在我看來,媒體並未真正匯流,學生也許只應該專長于某种媒體技能的学习

我想你剛剛提到的情況是因爲大家早被習慣所限制,這也是我們要培養新一代記者的原因一—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有機會接觸三四种媒介技術哥倫比亞大學兩年前便開始訓練學生成爲報紙、廣播和網絡媒體多面手的项目,暫時還沒聽説會出現不能兼顧的問題。

汪炳華:訓練與實踐是兩回事。電視新聞記者與報社記者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前者較爲關注圖像,後者則較爲關注文字,新聞報道的緊迫性讓他們不能很好地同時兼顧圖像與文字

在中國大陸媒體匯流更多的是報紙與網絡媒體廣播電視與網絡媒體之間的結合報紙與電視則很少會聯手。幾乎所有的報紙或者電視都有自己的在綫版本,而這也正是他們需要人才的地方。在綫版本的新聞基本上出自報紙或電視上的内容,只是設計(design)和編排(layout)有所改變。當然,網絡的空間也允許在綫版本比別的媒體報道更多的故事。

:在香港,资深媒體者常建議我們盡量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修養和社會科學知識水平等,但千萬不要太注重技巧訓練。因爲在工作中,技巧十分容易掌握,而語言、文化和社會科學知識則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我注意到現在的教育潮流並不是要培養學生去從事某一具體行業,而是要為他們的整個人生事業(life career)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我看來,媒介匯流並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說所有媒體都將會整合在一起。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位有綫電視的朋友曾經提到,他們公司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視網,而已經成爲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他們生産的資訊可以用在自己的電視網上,也可以在


重新包裝后置於其他終端渠道播放或者售賣給服務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觀衆既可以通過電視,也可以通過網絡欣賞他們的節目。

現今所有的媒體公司都同時擁有傳統媒體版本和在綫版本。然後通過收購、合併,以及各式各樣的聯盟,組建成爲一個大型的綜合(conglomerate)媒體。

此外,幾年前儅我還在臺灣的時候,採訪工作通常是以團隊為單位的,有人負責文字有人負責圖片;而現在,手提攝像機越來越輕便,即使拍攝電視新聞也只需要一個記者便足夠。這些也許就是商業操作與專業實踐兩個層面上的媒體匯流。

各地傳播教育面對的挑戰

汪炳華數位時代的傳播教育是一項昂貴的投資今年我們花了大約120万美金置辦電視廣播設備。除此之外,由於新加坡地理位置和人口構成的特殊性,有時候學生培訓太超前的話反而會有毫無用武之地之惑。

曾經有位編輯跟我說,作爲記者,最重要的是對新聞故事及其編排心中有數,知道怎樣收集材料,怎樣把它們組織起來。

張寳芳:我認爲,在網絡社會,新聞傳播教育的重心正過渡到“新新聞主義”(new journalism教育。所謂“新新聞主義”,就是你不再專注于某一特定的媒體,而是從一個較高的層次入手,教導學生如何觀察世界、衡量事物、收集材料和包裝信息。每一片信息可以根據時間、地點等要素進行重組。對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説,組織資訊(information package)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我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新聞寫作課的時候,一再強調思考與組織信息的重要性。

汪炳華:的確,對信息進行編目(cataloging)是數位時代新聞學習必要的一環。

:新聞系的學生和媒體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供求差距。同等條件下,中國大陸媒體傾向招聘有經濟法律等科目背景的學生很多時候這些媒體並不理解傳媒教育存在的意義

從另一方面看,我覺得這個現象也未嘗不好。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大概有50%的畢業生會從事公關、廣告、媒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各种各樣的工作,證明我們的學生不但能做好新聞媒體工作,還能在各行各業發揮作用。

在香港也有類似的情況曾經有位畢業生回來採訪我本以爲她是新聞journalism專業的同學,一問之下才發現,她本科修讀的是電影電視系。學生頻繁轉換工作,專業根本不會完全“對口”

琨: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經常感到進退兩難,不知該如何在專業技能培訓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之間取得平衡。北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期望很高,有本科生在一年級中期便投訴說:“我們受騙了,這些課程不能讓我們找到一份好工作!”的確,如果你只教導學生批判地看社會,卻不能讓他們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話,必定感到非常内疚。我們對社會負有責任,十分希望學生工作以後會給現存媒體機制帶來創新乃至變革,但就業是非常現實的事情,專業技能被很多媒體招聘人員誇大並放置于首要地位。


四地高校的應對之道

汪炳華爲此,南洋理工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給一年級二年級的學生提供廣泛的理論基礎第三年開始主攻專業科目,並有6個月的實習期。

:北京大學每兩年一次檢討或者修改課程。我們本著“寬口徑”的原則,本科生直到大學第三年(内地大學為四年制)才確定專業。第一、第二年必修包括自然科學在内的各種課程,以求為學生打下一個廣泛的知識基礎,從而應對日新月異的人才需求變化。另外,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一般會選擇同時修讀一個經濟或法律的專業major,畢業的時候就能拿到雙學士學位,大大提高了競爭力。

張寳芳:在政大傳播學院,我們提供了三個不同的專業方向(tracks,學生可以修讀其中兩個。另一方面,臺灣的遠程教學很受學生歡迎。雖然它尚且還不能取代本土課堂,但能為學生提供淺嚐國外學習氛圍的環境。如果合作方是痲省理工、斯坦福等等的名校,學生會更樂意參加。現階段,國立政治大學和華盛頓、西雅圖的學校合辦了聯校學位(joint degree)項目,上課以遠程學習爲主,有半年或者九個月的時間可以到美國的學校修課。

:浸會大學也在實行類似的項目。我們有三門課的教學可以在網絡上進行,不久前我們已經與內地有關方面簽訂了合約,就要開始這項教學實踐。

international links,與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傳媒教育加緊合作;另一方面利用策略鏈接(strategic links,尋求策略顧問,例如如亞洲媒體信息與傳播中心等專業團體的協助,力求保持在媒體研究教育等各方面的地位。

張寳芳:總而言之,現在我們更關注的不應是科技,而是媒體傳播的内容。時代潮流不可逆轉,迎接數位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實現數字化並超越數字化,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傳播内容的構想與創新之上。

:我們正在培養未來的信息使用者(information users,或信息學者(information literates,他們必須掌握各種能力去使用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所利用。數位時代的到來不可避免,如果必須跟著潮流走的話,傳播教育必須比別人更踏前一步。

汪琪 傳媒業的變化﹐深刻地衝擊著傳統的傳媒教育定勢﹐但也提供了新的機會﹐讓我們反思現狀﹐改革課程﹐以利培養新一代的傳播人才﹐這也是大變革對我們的召喚。

李敏妍 黃煜 整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df4c08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d.html

相关推荐